中央党校《中国高校改革发展》课题组集体撰稿、李民教授审稿
二、“精雕细琢,玉汝于成”:本科、研究生教育改革亮点纷呈
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队伍的强弱影响着我国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主阵地的大学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脱节。在这种背景下,中南大学积极进行高校改革的探索,力图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性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南大学坚持以学生为本,回归教育本质。中南大学特色主要做法有四点:教授回归课堂,将教授给本科生授课制度落到实处,实现了教授给本科生的授课;实现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探索八年制医学教育改革,为适应医学发展需要,构建了人才培养的“2+4+2”模式,并且实行严格的分阶段淘汰和分流机制。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励。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大学作为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重要基地,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明显的差距。突出表现在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能力较为薄弱,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在这种背景下,中南大学改革的积极探索更具有时代的使命感和现实的指导意义。中南大学力图通过自身的改革实践来寻求破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困境。中南大学坚持教育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立志于使高校持续培养出具有创新理念和创新能力的一流人才。
(一)独特理念:“进来是一块铁,出去是一块好钢”
中南大学始终认为大学的存在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要守护人类的良知,守护正义的底线。要做到守护人类良知、守护正义底线,就要求大学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创新性人才。
用中南大学校长的话就是:“中南大学的教育要做到学生进中南的时候是一块铁,出去的时候是一钢,一块对社会有用的好钢。”这句话虽然朴实,但是韵味无限,一语点出了中南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学生进入大学的时候是一块璞玉,要经过大学用心的雕饰打磨使其成为一块明玉,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还要有益的人才。
中南大学高度重视培养大学生要有奋发向上的价值观,崇高的民族复兴责任感。要培养学生这种积极的价值观和历史责任感。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认为,首先要有一颗向善的心,要坚持人性的善,做人要本本分分,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然后要有一颗求真的心,做事踏踏实实,做到实事求是才能够带来创新。
中南大学为实现这种育天下英才的教学理念主要有三个层次的关怀。首先,在物质层面上保障学生。通过大力改造学校食堂、为学生提供各种奖学金,使学生能够衣食无忧。其次,在精神层面上关怀学生。让学生有地方说话,畅所欲言的表达的自己想法,并且对学生提出的合理建议及时解决,与学生协商沟通,让学生在中南大学心情愉快的学习生活。最后,中南大学为广大学子提供了一个安静、安心、宽松的学习科研环境。使其有条件来不断提高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创新性人才。
(二)教育回归:让中南成为人才培养的“沃土”
中南大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领头兵,对自己有着清醒的定位,大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回归大学教书育人的本质。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南不断致力于解决大学教育中存在不足,逐渐探索出一套颇具中南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概括来说就是优化资源、知行合一、因材施教。
第一,优化资源。中南大学通过将自身雄厚的教学资源不断整合,以推动人才的培养。中南大学为整合自身教学资源做到,建立健全了教授给本科生授课制度、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和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建立健全教授给本科生授课制度是中南大学校内改革的特色和亮点之一。中南大学虽然不是首创教授给本科生授课制度的高校,但是是落实最到位的高校。中南大学已经基本建立起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授课的基本制度。并且在职称晋升、岗位定级、年终考核、津贴发放等方面严格执行“本科生教学工作一票否决制”。 为了将教授给本科生授课制度落到实处,避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改革文件还明确要求,不得任意调整授课教师,并表示将通过组织人员查课、学生反馈等形式予以监督。为了让教授上讲台,学校甚至将惩处范围扩大到了以学院为单位,如果发现学院有一个教授不上讲台,学校将扣发该院全部岗位津贴的1%,两个则是2%,依此类推。通过这些措施真正实现了教授全部上讲台为本科生授课。除此之外,中南大学为优化教学资源还推行了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建立了专业准入退出机制;提高了专业建设水平,尤其重视英语的应用能力训练;完善了本科生教学保障体系和研究生的混合资助体系,以此来整合中南大学的资源来鼓励和保障学生的学习科研活动。
第二,知行合一。中南大学在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学校通过开放实验室,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等来不断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力图使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中南大学重视推动实验室开放,制订了分类别、分层次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不断扩大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和开放范围,教学实验室每天至少保证12小时以上开放,外语自主学习中心、计算机能力训练、虚拟实验室全天24小时开放,并且设立实验室开放基金。通过问卷调查,将近百分之五十的中南大学学生都曾参与到开放的实验室中进行试验。中南大学希望以此鼓励中南学子早日进入科研领域并且通过资助鼓励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室开放实验项目。中南大学在鼓励学生进实验室的同时还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进课堂,中南大学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且逐步建立完善了多级创新训练平台和模拟创业平台,使学生在中南大学期间就能系统的了解创业的相关知识,并且能够亲自试验,不断增强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中南大学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重大的成效。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科技创新创业活动,超过95%的中南大学学生有过创新创业教育的经历,由此可见创新创业教育在中南大学的普及程度。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中南大学先后有84人次获得国际奖项,1034人次获得国家级奖项,2074人次获得省部级奖项。中南大学通过自身的实践探索,已经成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典型和示范基地
第三,因材施教。中南大学在对学生进行基础专业知识的教授的同时,还针对不同类型因材施教,以期达到高素质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培养机制。中南大学的八年制医学教育改革中就不断完善因材施教的培养方式,中南大学八年制医学教育改革,为适应医学发展需要,构建了人才培养的“2+4+2”模式,并且实行严格的分阶段淘汰和分流机制,课程考核成绩未达标准、规定环节未达要求者,针对不同学生的专业能力水平高低,分别在二年末、四年末、六年末实行淘汰分流。2010年中南大学学生刘路破解了国际数学界难题“西塔潘猜想”。为了使其能够得到更好发展。中南大学特批刘路硕博连读,并为其量身打造培养方案后,还将其作为青年教师后备人才,进入数学家侯振挺教授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并在2012年破格聘任22岁的刘路为中南大学正教授级研究员。这尤其是调动了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据问卷调查显示,将近百分之六十二的青年教师比较认可对于刘路的这种特殊培养方式。
(三)圆梦中南:鼓励学子做一个“彩色的梦”,为学子圆“理想之梦”
中南大学立足自身实际、以学生为本,把握人才培养规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破解人才培养难题。以自身行动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探索适应人才发展要求的培养方式和体制机制。通过教授给本科生授课制度、实验室开放制度、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创新创业活动等,中南大学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探索新时期高等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和新模式。
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同时,中南更重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价值分析判断能力,鼓励学生做一个“彩色的梦”。让中南学子成为一个有崇高“理想之梦”的人,一个能够凭借自身能力实现“理想之梦”的人。中南大学在这样的人才培养理念的引领下,培养了一大批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中南大学学生公开发表论文4300多篇,科技和艺术作品、著作、专利等2000多项。据中南大学统计,94.36%的用人单位认为中南大学学生创新能力强。除此之外,中南大学的学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学校毕业生的初次毕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中南大学用实际行动不断探索高等人才培养创新之路,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南大学的张尧学校长曾骄傲的说:“中国五百强企业很喜欢我们学校的学生”。张校长这句朴素的话是对中南大学人才培养成效的最好概括,也是中南学子“圆梦”的最好诠释。
当今,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既有机遇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要解决改革的难题,迎接挑战实现“中国梦”,需要依靠一大批怀有崇高理想和历史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必须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培养出一批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中南大学坚持进行高校改革,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规律,力图使高校承担起应有的历史责任,成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中南大学为实现这一目标,坚持以学生为本,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在坚持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人格培养,力图将中南学子打造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相关专题 |
· 李 民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