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做客人民网(资料图)
人民网北京1月20日电 (万鹏)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一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文件提出,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就此,人民网记者第一时间连线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进行解读。
王雍君指出,新近公布的中央一号文确认了2014年及今后一段时期涉农工作的8项重点。为此,1号文特别强调要“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他指出,致力推动五项财税改革,可以并且应该作为破除涉农体制机制弊端的最佳切入点。
首先,应坚决纠正分散财力办小事的财政管理体制。王雍君谈到,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所建立和实施的涉农保护与发展体制多有可圈可点之处,其中意义特别重大、弥足珍贵的就是集中财力办大事。在当时体制下,国家对涉农的投入并不多,但实施高度集中化的投入管理体制。正是主要得益于集中化管理,涉农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使用效率得以成倍提高,也因此才能够在国家穷、人民和农民也穷的历史条件下,取得了不起的成就。这些骄人成就的三个主要部分分别是农村水利设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赤脚医生”)和农村教育(真正的义务教育)。这三大成就堪为当时的发展中国家之楷模。邓小平领导的以农村联产承包责任为开端的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与此相关。现在,经济增长了,国家有钱了,城镇居民和农民的生活水准也不可同日而语。在这个背景下,国家涉农投入规模变得相当大,而且每年都在迅速增长。但是,我们的涉农体制和机制却出现了令人心碎的退化,主要体现在涉农规划、涉农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的高度分散化。政出多门、钱出多门、碎片式管理已经发展到空前的程度。如若不“坚决破除”,农业现代化将继续化作纸上谈兵,一如过去多少年以来之情形。痴迷投入、漠视统筹规划与管理的现行体制,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最大杀手。我们该警醒了。
其次,涉农补贴制度应尽快改为价格保护制度。王雍君指出,粮食、种子、化肥、农药、燃料、母猪等诸多事项,一直采取以农户为基础的小额现金补贴方式。这种补贴方式几乎未能达成目的(少有例外),而且引发大面积寻租和巨大的管理成本。总体而言,除了浪费资源和延误涉农改革的战略机遇外,多数分发现金式的补贴除了体现“亲民”之政治效果,很难再有什么效果。各级政府亟需对总额越来越大的现金补贴政策进行独立而公正的评估,在评估的基础上着手进行改革。在评估时,政策制定者应充分尊重政策执行者的评估意见,因为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才是这项政策的最佳评判者。没有定期、公正和独立的政策评估机制,“坚决破除”就无从谈起。
近年来,全国范围的政府绩效评价工作已经展开,但涉农补贴政策之成败得失的评估,依然很鲜见。这种现象极不正常。在我看来,中国农民缺乏种粮(还有养猪等)的积极性,根本不是因为缺钱,而是因为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背景下、在全球化带来的竞争压力之下,其比较优势已经丧失殆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基础设施的更新和维护。基础设施的老化、陈旧和不足,极大地削弱了农业的比较优势。如果政府能够将小额现金补贴的巨额资金集中起来,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建设现代化的、联接城乡的物流设施,效果必将好得多。但最好的方式,很可能是保护价格形式的补贴制度,这是欧美等各个农业大国普遍采取的方式。这种方式的逻辑基础十分合理:与农业和服务业不同,农业作为天生的弱势产业,其价格机制极不稳定;如果没有保护价格为农民创造一个稳定的价格环境,使其在丰收年份也能获得基本的利润,农民将弃农经商,或者到城里打工,结果便是老幼留守。
相关新闻: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
相关专题 |
· 王雍君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