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齐德学:毛泽东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军事指导艺术

2014年01月08日16:04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三、灵活指导,取得了战场胜利

抗美援朝战争的突出特点是敌我双方经济力量和军队武器装备优劣极为悬殊,这给志愿军作战造成了严重困难。毛泽东将这些困难概括为:“一、能不能打;二、能不能守;三、有没有东西吃。”[4]可以说,抗美援朝战争的全部军事战略指导就是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的。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志愿军总部,从战争客观实际出发,根据这场战争的新情况、新特点,实施了富有创造性的灵活的军事战略指导。

(一)根据战争形势变化,适时调整战场指导方针

战场指导方针大的调整有两次,第一次是志愿军入朝后,根据战场形势变化,将原定组织一个时期防御的方针调整为立即部署作战,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志愿军发起战略反攻,争取了战场主动,打出了战争的有利形势。两三个月就解决了能不能打的问题。第二次是战争在“三八线”南北地区出现相持局面,美国当局被迫调整了朝鲜战争政策,寻求通过谈判实现朝鲜停战时,毛泽东与金日成协商,适时确定了“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的指导方针,[5]在军事上则采取“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作战与谈判紧密配合。

在这一总方针指导之下,还有几次战场指导原则的调整:

一是当停战谈判双方达成关于军事分界线的协议后,志愿军坚守战线不但是军事作战上的需要,而且成为政治上的需要。因此,1951年11月,毛泽东为志愿军确定了坚守防御的作战方针,指示志愿军“采取持久的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坚守现在战线,大量消耗敌人,以争取战争的胜利结束”[1](pp205~251)。志愿军据此构筑了以坑道为骨干的坚固阵地防御体系,有效地解决了能不能守的问题。

二是当正面战线已经巩固,而侧后海岸防御仍是薄弱环节,并有种种迹象表明,美军正企图在朝鲜实施大规模登陆进攻时,1952年12月20日,毛泽东起草中共中央给志愿军的指示,指示志愿军协同朝鲜人民军“准备一切必要条件,坚决粉碎敌人登陆冒险,争取战争更大胜利”。[4](p95)据此,志愿军协同朝鲜人民军集中力量加强侧后海岸防御,彻底解决了后顾之忧,美军大规模登陆的企图也胎死腹中。

三是当停战谈判达成全部协议,停战协定签字在即,李承晚当局破坏谈判已达成的协议时,毛泽东指出:“鉴于这种形势,我们必须在行动上有重大表示方能配合形势,给敌方以充分压力,使类此事件不敢再度发生,并便于我方掌握主动。”[6]1953年6月21日,毛泽东批准了彭德怀关于再给李承晚军以打击的建议。据此,志愿军发起抗美援朝战争最后一次战役,即金城战役,有力地促进了朝鲜停战的实现和保证了停战协定被遵守。

毛泽东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战场指导完全适应了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

(二)针对新情况,采取新对策,确保战争胜利

根据战场上敌我双方武器装备优劣极为悬殊的特点,为保证志愿军取得战场作战的胜利,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针对战争中遇到的新情况,创造性地采取了许多有效对策。

第一,实行打小歼灭战的方针

毛泽东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向来强调打歼灭战,指出:“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7]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一个战役即能歼灭国民党军一个到几个师,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从初期一个战役歼灭国民党军一个至几个旅,逐步发展到决战期间一个战役歼灭国民党军几个兵团几十万人,最终取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

在抗美援朝战争运动战阶段中,志愿军也是贯彻这一指导思想,但由于敌我双方武器装备优劣极为悬殊,志愿军虽每次战役均可实现包围一个到几个师的美军,但均未能成建制将其歼灭,只在第二次战役中歼灭了一个团的美军,其余只是歼灭其营以下建制部队。鉴于这种情况,毛泽东于1951年5月26日致电彭德怀,提出对美英军打小歼灭战的方针,指出:“打伪军可以实行战略或战役的大包围,打美英军则在几个月内还不要实行这种大包围,只实行战术的小包围,即每军每次只精心选择敌军一个营或略多一点为对象而全部地包围歼灭之。”[2](p490)他将打小歼灭战形象地喻为“零敲牛皮糖”,这也是毛泽东打歼灭战思想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新发展。

转入阵地战阶段后,志愿军贯彻打小歼灭战的方针,1951年10月底至11月底和1952年9月18日至10月31日两次组织战术反击作战,选择“联合国军”营以下兵力防守的阵地实施攻击,除个别未达目的外,其余均是攻则必克,攻则必歼,有效杀伤了“联合国军”的有生力量并打击了其士气。到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时,志愿军不但可以攻歼其营以下建制兵力,而且发展到金城战役时一次就攻克了李承晚集团4个师防守的阵地,并歼灭4个师大部。“联合国军”方面不得不请求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早日签署停战协定,结束朝鲜战争。

第二,实行轮番作战和轮换作战方针

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各战区部队可以利用作战间隙进行休整补充,坚持长期作战。然而在朝鲜战场上,敌我双方武器装备优劣悬殊,加上志愿军运输补给能力和保障能力较弱,作战部队只能自己携带物资,一般进攻作战只能维持7~10天,美军称志愿军是“礼拜攻势”。针对志愿军这一弱点,美军利用其优势武器装备机动快速的特点,对志愿军采取“磁性战术”,志愿军进攻时其撤退快,志愿军停止进攻准备转移休整时,其反扑也快。为了解决志愿军的休整补充问题,并保持战场优势的兵力,以坚持长期作战,1951年2月上旬,毛泽东即决定“在朝鲜采取轮番作战的方针”[8],并委托周恩来制定了中央军委关于轮番作战的计划,21个军轮番作战,轮番休整,每番作战9~10个军,作战两个月左右即行休整,由下一番作战部队接替,共分三番。第五次战役就是以计划的第二番作战部队为主进行的。后来战争双方均转入战略防御,朝鲜停战谈判开始,轮番作战计划未再实施,但计划的第三番作战部队大部分先后入朝参战。1952年9月开始,经毛泽东批准,又以锻炼部队为主要目的,分批由国内部队轮换志愿军部队,至朝鲜停战止,先后轮换两批共7个军。轮番作战和轮换作战是毛泽东在用兵问题上的一个创造。实施这一方针,既解决了志愿军的战场休整问题,又保持了持续作战的优势兵力,还锻炼了部队。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个大学校,我们在那里实行大演习,这个演习比办军事学校好。”[4]

第三,实行新型人民战争

中国共产党领导进行的所有战争都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人民战争。毛泽东一向强调:“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9]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后被迫进行的第一场战争。一则这场战争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二则可以充分发挥各级人民政权的作用动员人民群众支援战争,三则当时中国共产党不但具有极强的组织领导能力,而且在全国人民中具有极高的威望,因此也具有极强的号召力。

抗美援朝战争比起历次中国革命战争,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更有条件。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也为恢复国家建设,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经毛泽东批准,中共中央依托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开展了广泛深入、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包括针对部分中国人存在的亲美、恐美、崇美情绪,开展的仇视、鄙视、蔑视(“三视”)美帝国主义为中心内容的抗美援朝爱国宣传教育活动,动员青壮年参军参战,动员全国人民支援前方,组织慰问团慰问志愿军和朝鲜军民,开展订立爱国公约和增产节约运动,等等,特别是组织开展捐献飞机大炮运动,极大地改善了志愿军的武器装备。抗美援朝运动是毛泽东人民战争理论在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伟大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创造的人民战争新形式,充分调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工作生产积极性。周恩来曾经指出:抗美援朝运动“动员的深入、爱国主义的发扬,超过了过去任何反帝国主义运动,这是一个空前的、大规模的、全国性的、领导与群众结合的运动,它的力量将是不可击破的,中华民族的觉醒,这一次更加高扬起来了,更加深入化了”。[1](p230)中国人民抗美援朝运动的开展,既有力地支援了战争,又保证了国民经济按时完成恢复和按计划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正如毛泽东在总结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经验时所说的:“领导是一个因素,没有正确的领导,事情是做不好的。但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战争是人民战争,全国人民支援,中朝两国人民并肩战斗”,“我们的经验是:依靠人民,再加上一个比较正确的领导,就可以用我们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敌人”。[4](pp173,174~175)

第四,实行“边打边建”方针

战争是力量的竞赛,武器装备则是战争力量的重要物质基础。特别是在现代条件下作战,没有现代技术装备很难圆满完成作战企图。参加志愿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尽管在长期革命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敌人的作战经验,但在朝鲜战场同拥有高度现代化装备的美国军队作战,没有现代化装备是难以取胜的。因此,加强和改善志愿军武器装备成为志愿军夺取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从志愿军参战起,就实行“边打边建”的方针,一是在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同时,人民解放军按国防军建设要求进行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二是为保证志愿军在朝鲜作战的需要,订购苏联武器装备,在国内突击组建和扩建空军部队与陆军技术兵种部队,以不断提高志愿军的现代化作战能力。

自1950年10月起,中国就组建装甲兵部队,扩建人民空军作战部队。11月起陆军炮兵和高射炮兵部队也陆续扩建、改装。扩建、改装的炮兵和高射炮兵部队从1951年1月起陆续入朝参战,装甲兵部队于第五次战役期间入朝,1951年7月开始参加作战,志愿军空军于同年9月起以师为单位轮番参战。经1951年6月至1952年5月全国人民捐献飞机大炮运动,从1952年夏季开始,志愿军武器装备有了明显加强和改善,志愿军炮兵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战场作战越战越强,越战越主动。1952年12月16日,毛泽东在致斯大林的电报中说:“今年秋季作战,我取得如此胜利,除由于官兵勇敢、工事坚固、指挥得当、供应不缺外,炮火的猛烈和射击的准确实为致胜的要素。”[1](p310)

实行“边打边建”的方针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一个创造,既有力保证了战场作战需要,同时也加速了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1952年8月4日,毛泽东在全国政协常委会上的讲话中曾经指出:“我们过去打了二十几年仗,从来没有空军,只有人家炸我们。现在空军也有了,高射炮、大炮、坦克都有了。”[4]至1953年7月朝鲜停战时,人民解放军完成了由单一陆军向诸军兵种合成军队的转变。

除上述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灵活的战略指导外,志愿军在战场上也灵活运用和创新战法,采取了许多有效对策和措施,基本原则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避强击弱,扬长避短。其中包括:抓住和利用美军作战中难以克服的弱点予以打击,根据自身装备特点和作战能力确定打法,建立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等等。

正是由于实行灵活的战略战术指导,中国人民志愿军依靠劣势武器装备打败了现代化优势装备的美国军队,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