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打击网络谣言
2013年8月,公安部启动集中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专项行动,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点评:打击网络谣言是2013年司法机关的一项专项行动,但它带给我们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独特思考和深刻意义,已远远超出了专项行动本身。
从法律上来讲,通过打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以及随后出台的司法解释,整个国家和社会确立了依法治理网络的法律标准,网络不再是法治的盲区,也不再是执法的软肋。
从观念上来讲,通过打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人们已经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识:第一,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人们在享受网络自由的同时,也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第二,网络不是虚拟空间,而是公共空间,网络秩序是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一些自以为可以挟制网民的网络大V,在法律面前只是普通的公民。
信息时代,我们越来越离不开网络,而正因如此,网络才越来越离不开秩序、离不开法律。
12公益诉讼
公益诉讼,是特定的国家机关和相关的组织和个人,依法对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或特定的他人利益的行为,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活动。
点评:回首2013年的立法工作,公益诉讼是一项值得说的制度,正是这项制度让这一年的立法有了更多的精彩和可能。
2013年1月1日修订实施的民事诉讼法首次确立了公益诉讼制度。2013年10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正案赋予了消协提起公益诉讼的职能。同样是2013年,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在公益诉讼主体问题上却引起了巨大舆论争议。
无疑,在我国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征地拆迁等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的当下,及时在相关立法中引入公益诉讼制度是维护公共利益、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一剂猛药,但也不可否认,公益诉讼无论在我国立法层面、还是司法层面、抑或执法层面,都是一个新生事物,都面临着一个适应和接受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公益诉讼立法的口子是开得大一点还是小一点,步子是迈得快一点还是稳一点,考验着立法者的立法智慧和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