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官本位”何以变阻力为助力

2013年11月15日14:59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原标题:“官本位”何以变阻力为助力

“官本位”与现代政治文明将长期对立存在

“官本位”与现代政治文明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二者之间的冲突将会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存在,这一认识来自两方面的判断。

一方面,“官本位”短期内难以消除。“官本位”这一词汇出现虽晚,但这一意识和现象却已在中国存续了两千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指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解放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法制很不完备,也很不受重视,特权现象有时受到限制、批评和打击,有时又重新滋长。”纵然五四运动势如烈火,新中国成立势如破竹,改革开放势如潮涌,新时代建设势如风雷,“官本位”似乎依然故我。30多年来,虽对“官本位”抨击不断,也不免“抽刀断水水更流”。受社会体制机制等各方因素的综合影响,“官本位”还将长期存在。其一,观念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正如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解放思想一样,30多年了,政治领域的许多体制机制仍被旧思想所禁锢;又如信仰一般,多年来,仍有老党员在党的宗旨信念面前心神不定,腐败案件前赴后继。这即是说,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并不容易,坚定一个人的思想更是难上加难。对于“官本位”的沉渣,我们在下相当大的气力摒弃的同时,还需费相当长的时日渐次冲洗。其二,将与官有关的社会文化激浊扬清,是个长期的过程。中国的传统文化延续了几千年,良莠兼并,要在短期内把从西方勃兴的现代政治文明传承下去,其任务繁重,时间漫长。其三,经济的持续繁荣是项艰巨的任务。“官本位”淡化的前提是经济繁荣,使人谋商谋业而不谋官。但是,改革多年来,政治改革一直落后于经济改革,经商环境不时恶化,官、权、钱时常勾结为患,客观上使许多本已摒弃“官本位”的人“不得已”地吃起了回头草。

另一方面,现代政治文明构建的途程漫长。一般来说,政治文明的发展步伐总是较物质文明缓慢。从“大宪章”到英国现行政治制度的确立,历时约500年。民主,这一美好的政治理想产生至今仍尚未普遍采用。如此漫长的构建,确实难以生发足够的力量使现代政治文明挤压“官本位”的活动空间。其一,理想提供方向,现实遭遇转向。民主、平等、自由等政治文明的主题语让人们产生无尽向往,但如何实现,走什么样的路径,却需要认真研究,总结经验,不断实践。这一过程,至少要几百年。同时,人性最大的弱点是禁不住现实的诱惑,宏伟的理想常常因细小的挫折变节转向。比如,人们痛恨“官本位”,深恶其行,深知其害,而一旦自己真正处于“本位”,便又能言行坦然,不以为然,视为自然。其二,干部制度改革难以彻底。综合各种社会因素(如维系社会稳定、确保各方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等)考虑,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政治体制改革不可能较快实施,干部制度改革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制度网虽层层密布,屡屡欲约束权力,却始终遭到利益合谋者的规避。其三,法制化进程漫长。我们一再表示必须破除“官贵民贱”观念,树立公仆意识,以及破除“身份等级”观念,树立平等意识,但说来容易做着难,“一言堂”、“人治”、“权治”等权比法大的现象仍如皮癣般久除不去。

中国全面构建现代政治文明的时机已基本成熟

途程漫长并不是希望渺茫。笔者认为,我们进行现代政治文明构建的时机已然成熟,是基于如下五个因素的考量:

其一,政治主流价值观基本得到共认。目前来看,即使是我们这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在改革开放建设现代化的同时,实际操作中已基本上将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政治价值观视作社会的价值追求。中国社会现阶段已有了较为充分的建设现代政治文明的思想和观念上的准备。

其二,社会管理渐趋“善治”。结合俞可平提出的“善治”的六个要素,可以认为,在现阶段中国的社会管理过程中,公共利益已渐趋最大化。其根据如是:首先,社会管理合法。各地方的社会秩序和政治权威获得了广泛认可,公众基本认同政府的管理及服务;其次,社会管理日趋透明。政治信息空前公开,且越来越公开。第三,政治责任日渐增强。政府及其管理人员对政务行为的负责程度、廉洁程度有了较大提高;第四,法治管理渐趋到位。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和自律性逐步增强,法律成为社会公共管理的最高准则,一切都可以法律为准绳;第五,政治回应不断增多。在社会管理及服务过程中,相关管理机构和人员对公民要求的反应已制度化,提高了及时性,增长了负责精神;第六,管理效能明显提升。政府在职能转变中其政治、社会管理的效率较以往有了较大提高。

其三,制度设计较为科学。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中国社会基本能够把人们的政治活动规范在制度的框架之内,现行制度对当官者有了较以往更为全面的限制,多年来政治已持续稳定和好转。这一切都恰恰印证了这样一个观点: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核心。邓小平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它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

其四,政治文化呈现多元。在全球化浪潮中,特别是在西方政治文化和传统政治文化的融合中,中国的政治文化已渐趋多元,政治治理活动日益积极向上,“官本位”的文化将全面弱化。

其五,有政治文明建设经验的大量积累。现代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在党政分开、依法治国、政府服务、基层民主、机会均等化等各个方面不断展开,在全国和一些地方探索出来的经验为政治文明大格局大气候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谢志强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