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李培根:奔向世界一流的大学缺少了文明
2013年08月14日08:32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标题:奔向世界一流的大学缺少了文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尤其是最近十几年,一批中国重点大学的研究水平提升之快,令世界瞩目。其中有几所重点大学宣称,在2020年左右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更多的重点大学也竞相争取世界一流,这当然是好事。在奔向世界一流的进程中,蓦然回首,似乎能感觉忘掉了什么重要的东西。到底最缺什么?当下最应该追寻什么?不冷静地思索,世界一流大学梦恐怕很难实现。

这些年,好多大学都在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这种发展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我们是否应该审视一下,这种发展模式是否可持续?今后是否需要发展模式的转型?在转型的过程中最需要寻求什么?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中国重点大学缺少享誉世界的学术大师、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等等,这是众多大学追求的东西,但不是制约中国大学奔向世界一流的最关键因素。其实,现在更需要追寻文明。大学应该引领社会文明,提升大学自身的文明程度,这是今后很长时间内中国大学的重要任务。

也许现实环境逼着大学的管理者和教师,热闹在某些指标的躁动里,陶醉在一堆数据的狂欢中。大学一个劲地追求文章、科研经费、奖励等的同时,是否真正记得教育的宗旨是什么?即使偶尔也强调一下育人是根本,但是否真正地践行着教育的宗旨?就算很多人认识到教育的宗旨是培养人,但我们对培养人的理解是存在偏差的。我们只是强调把学生培养成社会建设的工具,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并不够。教育应该让学生自由发展,应该让学生更好地“成为人”,这才是人的意义上而非工具意义上的教育。我们一向重视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但实际上大学中存在严重的道德教育困境;我们重视了意识形态的教育,却忽视了必要的公民意识教育。如果不少学生缺失公民意识、责任感,教育能说是很文明的吗?

今天中国大学的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大了。的确,在世界一流大学里,教师的优秀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的学术研究水平上,但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得走上讲台,甚至还得专门留有与学生交流的办公时间。反观我们的一流教师,大学或者院系为了让他们多出“成果”,让他们很少甚至不讲课。国外的大学教授授课时常与学生互动,而我们的很多教师,实际上把学生当成学习生产线上的产品或零件,或者说把学生当成学习的机器,他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这种教育方式文明吗?

世界上的一流大学,无一例外地强调独立精神和自由表达。

2003年,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尼古拉斯·笛格诺瓦抨击美国入侵伊拉克,103位众议员联署要求哥大校长李·柏林杰开除尼古拉斯。但柏林杰虽然对尼古拉斯言论强烈不满,却没有辞退他。柏林杰认为:“在任何大学内,没有什么比思想和表达的自由更加可贵。”

推荐阅读:

就业率造假,大学的“最后一课”?

“后高考时代”警惕失败的大学

马宏伟:从上大学的成本说起

今日大学课题缘何“神圣化”——兼谈对大学改革的思考

从经费投入看如何促进大学教育机会公平

光明时评:状元“讨价还价”,大学应有耐心

(责编:万鹏、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