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马宏伟:从上大学的成本说起
2013年07月29日15:4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如果问上大学的成本是多少?有人会列出一个算式:上大学的成本=学费+住宿费+伙食费+教材及资料费……其实,上大学还有另外一种成本——机会成本。如果没有选择上大学,而是选择参加工作,那么,在四年上大学期间参加工作预期能够赚到的钱,就是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面临许多选择,而由于资源是稀缺的,把资源投入到一种选择上,就不得不放弃其他选择。机会成本就是指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由于作出一种选择而放弃的最优替代物或失去的最好机会的价值。当人们作选择时,不管有没有意识到,机会成本都会影响你的决策。个人在选择是上大学还是参加工作时如此,作经济决策也是这样。企业经营者在决定上什么产品时,必然要考虑其机会成本——把同样的资源用于开发、生产其他产品的预期收益。

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方式具有作出收益最大化的选择的内在机制,也就是说,资本的趋利性使经济主体在决策时有足够的动力比较各种备选方案的收益,将资源配置到收益最大的领域;而一旦实践证明该决策并非最优,则决策者具有调整决策的内在驱动力。非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方式则缺乏这种内在机制,但是,即使在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中,非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方式也不可能完全消除。比如,对农业进行补贴是各国比较普遍的做法,但以什么方式进行补贴,却很有讲究。在东亚一些国家,政府更多的是以投资于不可分割的基础设施(如灌溉系统和交通运输系统)的方式,对农业进行补贴;在拉美和非洲,则是对可分割的商品(如农业机械、化肥等)给予补贴。实践的结果证明,前者普遍提高了农业生产力,而拉美的补贴则主要被地主集团所占有,非洲的补贴主要被政治上有影响的部落所占有,结果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农业生产力的较大提高。两相比较可以看出,拉美和非洲的农业补贴决策的机会成本十分高昂,基本相当于东亚农业生产力普遍提高的收益。这启示我们,要尽量减少对资源配置的行政干预,必不可少的资源行政配置也一定要引入机会成本分析。掌握资源配置权的政府决策者在决策时,不仅要考虑实际将要发生的成本,还要考虑机会成本;不仅要把资源投向有效益的领域,而且要努力投入到最有效益的领域。

但是,仅靠决策者的自觉,一时可能靠得住,长期就靠不住;少数人可能靠得住,相当多的人恐怕靠不住。这不是贬低人们的觉悟和道德水平,而是说制度比人强。人们为什么会选择上大学而放弃参加工作的机会呢?就是因为人们预期上大学——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大于参加工作的收益。如果在一个社会中,人们的收益不取决于其人力资本的积累,而是取决于其他因素,比如说谁先参加工作,那么,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就会过高,选择上大学的人就会大大减少。在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的情况下,这对社会经济发展无疑是非常有害的。同样,如果作决策的人的收益不取决于其决策为社会带来的收益,那么,他就没有动力把稀缺资源用于对社会最有益的用途,从而导致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样看,草率决策、盲目上马新项目,甚至屡屡出现“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也就不足为奇了。可见,一方面,要尽量把配置资源的功能交给市场,并确保市场有效,防止市场信号被人为扭曲,以避免出现类似很多人不选择上大学的情况;另一方面,必不可少的资源行政配置,必须解决好对决策者的监督和激励问题。

(人民日报20030328) 

(责编:万鹏、朱书缘)

相关专题
· 人民日报理论部编者文汇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