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汪亭友: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不是“普世价值”
2013年08月06日08:18   来源:党建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标题:汪亭友: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不是“普世价值”

六、警惕“普世价值”的陷阱

“普世”原本是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广泛使用的一个宗教概念。其本意是指普天下所有的人,亦即全人类。到了20世纪90年代,西方的一些神学家、伦理学家把某种普遍接受或广泛认同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称为“普世伦理”、“全球伦理”、“普遍伦理”或“世界伦理”等,并在国际上掀起一股走向“普世伦理”的热潮。也大体在这个时期,哲学、心理学、政治学等领域的一些学者,开始把某种普遍认同的现象或观念概括为“普世价值”。

西方学者在解释“普世”概念时,主要指大多数人认同的基本共识。“普世伦理”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德国神学家孔汉思认为,“普世伦理”是一种在“伦理方面的基本共识”,是“由所有宗教肯定的、得到信徒和非信徒支持的、一种最低限度的共同的价值、标准和态度”。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史学家赛亚·伯林认为,“普世价值”是一种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的地方和情况下、在几乎所有时代都共同操守的价值,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或在行为中表现出来。

但当“普世”概念被引入政治领域后,就被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和统治集团赋予了特殊的涵义。1996年,美国政治与外交智库的代表人物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主张用西方的“普世文明”、“普世主义”对付非西方的文明和非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他认为,虽然苏联东欧“共产主义的崩溃”意味着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取得“全球性胜利”,但当今世界仍然存在西方文明与反西方的文明、西方意识形态与反西方意识形态的冲突。他还无奈地指出:普世文明的概念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然而“西方人眼中的普世主义,对非西方来说就是帝国主义”。如何对待这种冲突呢?亨廷顿指出:“20世纪末,普世文明的概念有助于为西方对其他社会的文化统治和那些社会模仿西方的实践和体制的需要作辩护。普世主义是西方对付非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

到了21世纪初,美国开始把“普世价值”作为它推行霸权主义思想、政治、战略的新攻势、新概念。奥巴马政府更是把推行“普世价值”提到新的战略高度。2010年5月27日,美国政府向国会提交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指出,美国的持久利益有4项,其中第3项是“在国内和全世界尊重普世价值”。这份报告明确指出:美国坚信“普世价值”,致力于在世界范围推广“普世价值”。对“普世价值”的坚定支持,这是美国区别于敌人、敌对政府和潜在对手的原因。报告还详尽阐述了推进“普世价值”要采取的6个方面的战略措施,比如认可非民主国家的一切和平民主运动的合法性,为“普世价值”推广者建立一个更广泛的联盟等。2010年12月15日,希拉里·克林顿发布的美国《四年外交与发展评估报告》前言部分指出:在新世界格局中我们必须推动美国的安全与繁荣,尊重“普世价值”观以及国际秩序。我们从这一点着手,确定重塑世界格局的趋势。

日本右翼首相安倍晋三早在2006年7月第一次当选首相前夕就鼓吹过“普世价值”。他认为,他的外交理念中心是重视自由、民主、人权和法治这四种“普世价值”,并向亚洲和全世界推广。他还表示,将加强与共享自由和民主主义等“普世价值”观的美国、澳洲和印度合作,以亚洲为中心,积极扩大这种价值观。第二次当选首相后的2013年1月18日,他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发表了围堵中国的“东南亚外交新五原则”,其中第一项就是“巩固和普及‘自由民主、基本人权’等普世价值”。

然而在我国却有人认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必须承认“普世价值”,以“普世价值”为尺度,跟国际上的主流观念接轨;在这些“普世价值”面前,没必要区分姓“资”姓“社”;解放思想就要确立“普世价值”的口号;中国要立足民族特色,但也要拥抱“普世价值”。有的人甚至认为,30年改革开放历史功绩的取得,就是由于实现了这些“普世价值”的结果。这些言论是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对外包括对中国的“普世价值”战略的配合。

费孝通先生指出:“‘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它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就其内涵而言,文化自觉是人对自己文化的清醒自知,其内容只有自知者能够真正理解体会。文化自觉决定着人的精神状态,人们是否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可以通过他们的思想言行表现出来。这些思想言行就是文化自觉的标志。

首先,文化自觉意味着非常清楚自己文化的精髓和优秀传统是什么。如果人们要通过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去判断自己文化的精华与糟粕,那也就意味着,他对自己的文化还没有自知之明。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是当今世界上最缺乏文化自觉的民族。西方人是基督教文化,穆斯林是伊斯兰教文化,俄罗斯人是东正教文化……中国人但凡讨论何谓中国文化的精华,却常常陷入无尽无休的争论。

其次,有文化自觉的人会拥有强烈的文化自信,确信其存在天经地义。信念并非仅滞留在头脑中的主观观念,而是人的生命准绳。中国文化是孕育、成型于轴心时代的伟大文化。历史上,中国人也曾拥有强烈的文化自信,确信“天不变,道亦不变”,自信中国文化暨中国人的生命原则与天地共存。然而,鸦片战争以后,由于中西方之间的文明冲突、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冷战世界格局的影响,加之中国文化的非宗教性质,中国人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与国家的现代化,逐步接受了大量西方的思想观念,但同时却遮蔽了自己的文化意识,一步步丧失了文化自信,最终将先人留给我们的中国文化视为封建社会的落后意识形态。因此造成的结果是,很多中国人经常感到文化自卑,虽然热爱中国文化,却总是困惑于何谓中国文化的精髓,纠结于中国文化精华与糟粕的辨析,始终不清楚代表中国文化个性的文化经典与精神传统是什么。

再次,如果对自己文化有自知之明,就会清楚知道自己是什么人,而且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人们学习自己文化的经典,就是认识自己,回答“我”是谁,从而以自己的文化界定自己。很遗憾的是,如今我们不少人还面对这些困惑:中国人是什么人?何谓中国?我们的意识为某些自以为科学却已落后于时代的思想观念所遮蔽,使我们漠视让自己成为中国人的中国文化,而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最后,有文化自觉的人必然确信自己文化的经典著作。在文化经典所建构的知识体系中,不仅有科学知识,还有承载文化精髓的知识;后者虽不能验证于科学实验,却仍是不言而喻的真理。如果人们只相信科学,那就意味着他们缺乏文化自觉。目前中国教育的主要内容,正是传授这样一种缺乏文化自觉的知识体系。我们的教育只传授知识,却没有传承文化。我们在物质上越来越富有,在精神上却越来越贫乏,因而文化道德素质才不断下滑。

冷战后,文化认同已取代过去的阶级认同,文化自觉也相应取代阶级觉悟,成为决定人的精神状态的重要标志。因此,中国人要有文化自觉,才能顺应当今时代的要求。●(编辑:翁淮南)(来源《党建》杂志社主办《学习活页文选》2013年08月01日第30期)

(责编:朱书缘、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