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胡鞍钢:关于全面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建议
胡鞍钢
2013年07月30日15:34   来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原标题:胡鞍钢:关于全面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建议

中国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创新实践和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改革经验,也没有成功的改革案例。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地不断探索。

在35年的改革开放基础上,如何评价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和不足之处?如何总结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和某些教训?如何分析改革开放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如何提出改革开放的核心目标与重大任务?这就需要进行广泛的、密集的调查研究,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集中全党的智慧,开放式地听取国际机构或专家的建议,制定一个更具有系统性、协调性、长远性的改革开放的决定。

本文围绕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若干建议。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部分是从历史的视角回溯了1984年以来的党中央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三次重大决定,历史了解和深刻理解中国改革的历史过程和历史逻辑。第二部分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提出第四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决定的主题,即全面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第三部分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未来十年改革的核心目标。

一、党中央的三次重大决定

中国改革开放是如何确立和设计它的改革目标,包括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又是如何寻找和开拓实现改革目标的重要途径?

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看,一边设计,一边实践,一边探索,一边总结,将创新主义与务实主义有机结合起来,也是将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有机结合起来的过程。[1]这是中国所创新的独有的改革目标与改革途径。一是目标设计,“凡事预则,不预则废”(《礼记·中庸》),这个“预”就是预计、预期,改革本身是要解决“过河”的目标,从此岸出发,要驶向彼岸,确立改革的政治方向,设计改革的核心目标。二是路线图设计,又解决了旨在过河所需要的“桥”和“船”的改革途径问题,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那样:“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何任务也只是空谈一顿。”[2]三是分阶段前进,改革与发展一样,它本身既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有不同的阶段,因而改革的主题不同、目标和任务有所不同,改革的动力和面临的约束条件也不同,这就形成了改革自身的历史阶段和历史逻辑。发展永无止境,改革也永无止境,创新更无止境。

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看,平均每隔十年左右党中央都会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做出顶层设计、战略部署的重大决定,这包括每一时期(通常指十年左右)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改革重点领域等。从1984年以来,党中央先后有三次重大决定(见表1):

第一次是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10月20日),该决定是第一个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启动了城市改革,也称之为“全面改革的蓝图”。

第二次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993年11月14日),该决定是第二个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创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

第三次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03年10月14日),该决定是第三个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其中该决定最重要创新之处就是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改革观。

按照中国改革的历史阶段和历史逻辑,可以预计,在今年下半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是第四次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顶层设计、战略部署的重大决定。这就需要很好的学习和总结前三次顶层设计的成功经验和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第四部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精神,提出下一个十年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任务和途径。

(责编:万鹏、赵晶)

相关专题
· 胡鞍钢专栏
·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