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任理轩:把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重点
——论经济结构调整
2013年07月29日16:3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明确引导经济结构调整的理念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深层次问题的根本举措,也是巩固当前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的迫切需要,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努力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必须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以科学的发展理念引导经济结构调整。

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经济发展首先是物质产出数量的增加。特别是在生产力水平低、物资匮乏的年代,又多又快地生产,以使人们吃得饱、穿得暖,成为第一位的任务。因此,过去相当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突出强调数量要求,着力解决短缺问题。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已经从普遍短缺跃升到商品极大丰富。这时,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质量、对生产和生活的质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吃得健康、穿得时尚、住得宽敞、行得方便;工作要有前途,生活要有情趣,个人要有发展,生老病死要有保障。从强调数量到追求质量和效益,这是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结果,同时又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克服GDP崇拜,把“又快又好”转变为“又好又快”、“好”字优先,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更加重视自主创新和能力建设。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快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规模很重要,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没有一定的经济规模,很多问题都难以解决。在很多时候,规模也是一种能力,不仅有规模经济一说,而且在面对经济风险时,规模大的经济体往往具有更强的抵御能力和更大的回旋余地。但规模大并不等于能力强,多而不优、大而不强恰恰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存在的突出问题: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三位,但全球竞争力仅排在第二十九位;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一位,但出口的产品大多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价值链低端,自主品牌不到10%。面对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各国抢占科技和经济制高点的竞赛,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推动自主创新,加强能力建设,尽快改变拼资源消耗、拼生态环境、拼廉价劳动力的局面。应进一步破除只有物质生产才能创造财富的思维,着力加强创意设计、技术研发和品牌培育,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确立创新引领发展的理念,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核心竞争能力。

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仅经济总量快速增长,而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呈加速增长之势。1978年我国人均GDP只有200多美元,2003年突破1000美元,2006年突破2000美元,2008年突破3000美元。所以说,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但是,为什么经济发展很快,而人们的不满意仍有很多呢?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快速增长的平均数掩盖了一些重要的结构问题。就收入分配来说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导致人民生活水平没有随着经济增长而同步提高;二是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较低,导致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相对较慢。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形成人是最可宝贵的社会财富的认识,着力改善民生,使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改变“见物不见人”的状况。改善收入分配,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劳动报酬,不仅可以增加居民消费、扩大内需,从而改变投资与消费失衡、内需与外需失衡的局面,而且更长远地看,还可以改善劳动力再生产,提升人的素质,从而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因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归根结底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而提升人的素质、改善人力资源结构,就必须改善收入分配,使劳动者有条件提高自己、发展自己。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

(责编:万鹏、朱书缘)

相关专题
· 人民日报理论部编者文汇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