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本文对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哲学等学科关于效率问题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发现在社会科学中,效率早已不再是经济学的专有概念。效率的基本含义是产出/投入,但在不同学科,产出和投入的内涵不同,对效率具体内容的理解也有差异,从而演化出了社会效率、政治效率、行政效率、法律效率等效率概念。然而,在梳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效率问题研究的文献中发现,虽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被广泛认可为是一项要发挥社会功能等多种功能的社会制度,但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效率的研究还局限在经济效率方面。建立全面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效率观,构建综合的分析框架和指标体系来衡量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效率,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大课题。
效率原为机械学的概念,指输出的热能量与输入的热能量之间的比率。由于经济学是以研究稀缺性资源最优配置为主要任务的一门科学,效率这一概念被借用到经济学,成为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从经济学始,更多的社会科学学科吸收了效率这一概念,以之来衡量某一行为或某一制度运行的产出和投入的关系。由于各学科的特点和所研究范畴的不同,效率从单纯的产出与投入比,演化成为具有价值判断内涵的范畴。
之所以提出建立全面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效率观的问题,是因为长期以来,理论学术界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效率理解为经济效率,也即大部分学者在研究中,完全借用了经济学的效率观。那么对一项有着明显社会功能的社会制度来说,完全借用经济学的效率观是否准确?以这样一种效率观来衡量制度效率是否正确?这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问题。为打开思路,本文先对不同学科的效率观作一简单综述,再分析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效率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而得出结论。
一、不同学科的效率观
(一)经济学的效率观
在经济学中,效率的一般含义是产出与投入之比。经济学以资源稀缺性为研究前提,如何在投入资源既定的情况下使产出最大,或是在产出既定的情况下让投入最小,是经济学亘古研究的命题。由于经济学流派众多,对效率的理解也有些微差异。
亚当?斯密的效率观。亚当?斯密(Adam Smith)主要是从劳动分工和用制度(比如自由竞争的经济体制)确保劳动分工的角度分析了效率和提高效率的问题。斯密认为,劳动分工是提高生产效率的根源;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是提高效率的最优制度。
边际学派的效率观。以杰文斯(W.S.Jevons)、门格尔(K.Menger)和瓦尔拉斯(M.E.Walras)等为代表的边际学派以市场价值规律和均等利益原理为基础,提出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概念。边际学派认为,在经济活动中连续使用某种资源时,其配置效率将趋于递减;在资源流动下,当各种用途的资源的边际收益相等时,整体资源配置效率最优。 与生产效率相比,资源配置效率把经济投入和产出放在一个宏观的领域里来考察。
庇古的效率观。庇古(Pigou)将效率研究延伸到收入分配领域,进而研究资源配置与社会福利之间的关系。庇古把经济福利归结为个人所获得的效用或满足,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就是社会上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满足。在资源配置方面,他提出当边际私人纯产值和边际社会纯产值相等,同时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边际社会纯产值相等时,经济资源达到配置的效率状态。当二者出现背离时,政府的赋税、补贴等干预手段能够调整二者关系,增加社会经济福利。在收入分配方面,庇古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原则,指出当所有社会成员的货币收入均等,从而其边际效用相等时,社会经济福利达到最大值,即达到了收入分配的效率状态。
帕雷托最优。帕雷托(Pareto)在对庇古福利经济学中的效用基数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建立了边际效用序数论,并于1906 年提出著名的帕雷托最优(Pareto Optimum)或帕雷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概念。帕雷托最优建立在完全竞争和完备市场的理想假设之上,是通过一组边际条件来定义的,即所有互利交易已经达成,社会处于它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具体是指,经济中的资源配置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状态:资源配置的改变不会在任何一个人效用水平至少不下降的情况下使其他人的效用水平有所提高。 帕雷托效率在经济学领域受到广泛的推崇和应用。但由于其实现具有较为严格的假设前提,因此也被人批评为在小范围、低层次、生产性的效率分析时十分有用的,但对分析有关社会经济的问题时却少有实用性。特别是它回避了市场机制的一个固有局限——收入分配问题,那么一个完全使人厌恶的社会或经济也可以是帕雷托最优的。
卡尔多—希克斯标准。卡尔多—希克斯标准实际上放宽了帕雷托条件,指导人们突破抽象的条件或局部利益的制约,去挖掘潜在的社会效率。卡尔多(Nicholas Kaldor)的福利标准是:如果发生一种经济变化使受益者对其所得利益的估价高于受损者对其所受损失的估价,这种变化就意味着效率的增加。希克斯(John R. Hicks)进一步对卡尔多的福利标准进行了补充,提出长期自然的补偿原则。他指出,补偿可以自然而然地进行。“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活动是按增进生产效率的原则来改变生产组织的话……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好起来。”卡尔多与希克斯提出的标准被合称卡尔多—希克斯标准。 同帕雷托效率一样,卡尔多—希克斯标准没有关注到收入分配差距问题。
作为福利国家目标的效率。尼古拉斯?巴尔(Nicholas Barr)在《福利国家经济学中》中谈到福利国家的目标时,提出效率至少包括三方面内容:宏观效率,GDP中的一部分专用于社会福利,政策应尽量避免可能造成的费用扩大;微观效率,政策应保证国家在不同类型的现金津贴和实物津贴之间做出有效的分配;激励作用,源于公共筹款的国家福利制度,其财政和福利给付结构应以实现劳动力供给、就业和储蓄的优化为目标。
制度效率。诺思(Douglas C. North)从制度变迁的角度,首先提出了制度效率,即指在一种约束机制下,制度通过提供一组有关权利、责任、利益的规则,为人们构筑行为规范体系,如果参与者的最大化行为将导致产出增加,则为制度有效率;如果参与者的最大化行为不能导致产出增加,则为制度无效率。制度效率包括制度对经济和社会的效率贡献与制度本身的运行效率两个方面,制度运行效率的核心是制度成本分析。
综上,在经济学中,效率概念可以简单表述为产出与投入之比或投入的最小化与产出的最大化。但投入与产出的内涵则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而有差异。比如斯密的效率观,投入一方掺杂了制度的因素:分工与市场自由竞争。自庇古而后,效率的概念就愈加复杂,在投入一方是不同的资源配置或产品组合,在产出一方是以个人福利为基础的社会福利。帕雷托效率排除了庇古效率中的价值判断,也将收入分配排除在外。其对经济学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甚至有学者认为,在经济文献中,其他有关效率的定义在某种意义上讲都只是“帕雷托最优状态”的不同说法而已。制度效率的提出,则拓展了人们对效率问题研究的视野和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