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国务院第七次行政体制改革的“表”与“里”
宋世明 赵子建
2013年06月20日13:27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摘要]机构改革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表”。政府职能转变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推进历程表明,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应“由表及里”,良性互动。国务院第七次行政体制改革突出了政府职能转变这一核心,在简政放权、减少微观事务管理、更好发挥市场和社会作用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宏观部署与微观安排。这是本轮改革不同于以往的一大亮点。

[关键词]机构改革;职能转变;宏观部署;微观安排

2013年国务院第七次行政体制改革的鲜明特征是,“由表及里”、“表里如一”。机构改革是行政体制改革的“表”,职能转变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里”。

实行铁路政企分开,体现了巨大的政治勇气与智慧。一般来说,首先实现铁路政企分开,再实现大交通体制,这是通常的理论分析,但这次改革,将政企分开与实现大交通体制“毕其功于一役”,的确是非凡之举。可以预测,大交通体制的融合与铁路政企分开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出人意料。这是中央积极主动稳步推动大部门体制的重要标志。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大快人心。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为建立大文化体制迈出了一步,值得期待。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对推进海上统一执法,提高执法效能意义重大。

政府职能转变更具有决定性。政府职能是设立政府机构的依据,是政府投入资源、维持运转、开展工作的目的所在。如果一个政府机构履行的职能被取消,该机构便没有存在的必要;如果一个政府机构的职能被削弱,其规模必然要缩小,人员必然要裁减。可以说,政府机构是“庙”,政府职能是“神”。不信神,就不用建庙,更不需要请和尚。因此,本次改革体现了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

一、中国第七次改革的任务

自1982年以来,我们共计进行了六次行政体制改革,2013年的是第七次。应该说,每次改革所处的环境不同,所面临的问题也有很大差异,但对解决当时重大的经济、社会问题无疑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这次改革的任务主要有:

一是,把握“改革是中国最大红利”刻不容缓。改革开放以来促进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多重红利叠加状态已经开始改变,必须依靠深化体制改革来继续释放改革红利。劳动力无限供给的人口红利、资本转移的全球红利、土地价格低廉、环境资源容纳能力相对较大的资源红利、周边局势稳定的和平红利、地方与企业积极性高涨的制度红利正在减少,开发新的红利迫在眉睫。

二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刻不容缓。为了实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目标,必须毫不动摇地以市场化为改革导向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而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必须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必须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

三是,“更好发挥社会组织在管理社会中的作用”刻不容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让人民群众依法通过社会组织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然而,我国目前存在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不足与规范管理不够的双重问题,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还存在唱“独角戏”的现象。

四是,“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刻不容缓。如,根据社会需求,健全社会保障、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高食品药品安全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人民健康水平、改善医疗保障、改善住房保障、促进司法公正等。

五是,“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刻不容缓。就行政体制内部而言,依然存在四个方面不足。第一,依然存在国务院部门管得过多过细问题,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发挥不够。第二,职责交叉、权责脱节、争权诿责现象依然较多,行政效能不够高。第三,机构设置不够合理,一些领域机构重叠、人浮于事问题依然存在。第四,对行政权力的制约监督机制不完善,不作为乱作为、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现象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责编:万鹏、赵晶)

相关专题
· 聚焦国务院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
· 《行政管理改革》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