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专家探析“就业难”与“招工难”两难并存探因
苏海南 张车伟 周天勇 李春玲
2013年05月27日08:06   来源:北京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阅读延伸二

  导致就业难的落后观念

  用人单位方面:过分关注毕业院校,选人学历化、名校化;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为减少成本,把工资压得很低;等。

  大学毕业生方面:对自身的估计和定位普遍偏高,期望值过高;只想进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不愿到企业、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只想去大城市就业,去东部地区就业;希望到大企业就业,不愿到中小企业就业;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缺乏自主创业意识;等。

  两难可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中得到解释

  主持人:近年来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状况,是否说明我国大学生过剩了?

  张车伟:我国目前拥有大学适龄青年1.2亿之多,虽然从毛入学率看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但大多数适龄青年仍然被拒在高等院校大门之外,大学生招生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从每万人拥有的大学生数量来看,我国与世界上先进国家的差距还很大。每万人大学生数量美国为520人,加拿大为580人,韩国为571人,而我国目前仅120人。即使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来看,我国22%的比率同样远远低于日本的48%和美国的52%。很显然,与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要求相比,中国大学生数量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主持人:发达国家的大学生数量那么多,他们是否出现过就业难?我国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反映了哪些问题?

  张车伟: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必然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目前出现的“招工难”似乎是在重复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路,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大学生“就业难”就显得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不相称。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带有我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和结构性特征。我国经济的结构性特点决定了经济增长会更多地创造“生产性”岗位包括一些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岗位,而对知识和技术密集的“服务性”就业岗位拉动作用较弱。在劳动力市场上,农民工就业恰好集中在“生产性”部门和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部门,而大学生就业往往选择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服务性”部门,这样,“招工难”和“就业难”都可以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中得到部分解释。

  我国经济增长的另外一个阶段性特征是对外部需求依赖过重,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和自主性不足。作为世界工厂,我国主要承担了产品的生产环节,与产品研发、设计和营销相关联的就业岗位都被国外“拿走”,而这些岗位恰恰都是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岗位。正因如此,我国大学生就业出现了与经济高速发展极不相称的困难局面。

  就业难题长期难以解决,障碍在哪里?

  主持人:就业难问题出现后,国家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来解决,但实际效果还不够理想,是什么原因导致就业问题如此难以解决?主要障碍有哪些?

  周天勇:从家庭和个人层面讲,过去家庭对子女的期盼是,学而优则仕,光宗耀祖。目前,当公务员,吃事业体制饭,进入国有企业,或者到外资企业和大的较为正规的民营企业,收入和社会保障比较安稳,是绝大部分年轻人理想中的择业目标。

  从就业的指导理论层面讲,往往就业困难时,总是提出到西部去就业,到农村去就业,到基层去就业。这种就业理论,忽视了个人创业的积极性,而且越是没有就业机会的地方,越是认为有机会,越让青年人到那里去就业,进而导致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

  从基层本应实施扩大就业的层面看,一是地方领导重视GDP,特别是财政收入规模的增长和规模战略,其贡献明显的是大工业项目、大资本密集型企业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就业贡献相对较小。二是重视城市建设面貌与市容,这对小微企业就业和非正规就业影响特别大。三是在党政一把手的选择、任用和罢免上,来自需要就业层面民众的影响力微乎其微。四是创业动力不足。我国大学生毕业三年内创业的只有2%左右,而发达国家为20%。

  在体制和政策层面上,促进发展小微企业的体制不顺、政策不到位,结果使企业,特别是小企业数量与人口相比,比发达国家水平低得多。从经济理论和各国经验看,一个国家就业的65%至75%,是在小企业就业。虽然我国这几年发展小企业方面体制和政策改进很大,但障碍和困难依然较多。

(责编:朱书缘、赵晶)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