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全面实施“三大发展战略” 奋力推进四川“两个跨越”
打一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战
2013年05月24日16:50   来源:四川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三、经验借鉴

多极化、一体化、均衡化是世界各国和地区一定发展阶段区域空间整合的共同趋势。上世纪90年代,“均衡的可持续的多中心发展”作为“核心—边缘”结构之外的一种新型空间发展范式,在欧美国家得到广泛运用。特别是在欧洲,“多中心发展”被视为空间规划和发展政策的重要目标,以 “多中心城市区域(PUR)”为代表的城市群的发展成为空间发展与规划的重要特征。

在国内,依托多功能中心支撑、构筑网络化区际关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我国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实现“先富”转向“共富”的空间战略布局和破解“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难题的必然选择。“十二五”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特殊区域扶持政策。规划了一批重点经济区、生态经济区、生态保护区以及各类试验 (示范)区和城市新区。涵盖了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老少边穷地区,涉及平原、丘陵、山区、湿地、海洋各种类型、多种功能。可以认为,这是从国家层面,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进行的多点支撑、多极发展、统筹协调、携手共进的空间布局。刚刚获国务院批复的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提出,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和镇江在内的苏南五市将共建现代化示范区,为全国现代化建设率先探路,树立标杆。不难发现,江苏的发展不是南京“一城独大”,即使苏南地区也已从传统意义上的“苏锡常”板块,扩至目前的宁锡常苏镇的“大苏南”,形成“五点整合”、“五市共建”,宁镇扬大都市区和苏锡常都市圈 “双核驱动”、“两极互动”的现代化建设空间格局。

四、战略措施

全域谋划,顶层设计。在省域层面,全域谋划、顶层设计,首先是要加强多规衔接,加强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衔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形成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的合力,其次,各市州、城市群以及重点经济区的区位、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不同,没有统一的发展模式,必须立足各地区的具体情况,科学规划,实施差异化的区域政策,有序推进。

强化产业支撑,引导差别竞争。点和极,支撑在产业。首位城市——成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引领全省产业结构向高端化和服务化升级,以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建设“三中心”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提升成都服务业在西部地区的能级。次级突破中,在泸州、德阳、绵阳、攀枝花等有条件的市州,培育和壮大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如德阳重大装备产业集群、绵阳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资阳和眉山机车车辆产业集群、泸州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以及自贡数控机床产业集群、攀枝花钒钛产业集群,形成强有力的市州经济,从而实现以点带面,由点到极;在夯实底部基础中,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特别是要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等,加强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互动发展,有序承接产业转移。

推进产业配置与空间规制的结合。

多点多极支撑中,如何实现“以点带面、由点到极”是关键。为此,必须将产业配置与空间规制结合起来,推进产业集群和城市群互动发展、产城融合发展。在新型城镇化中加强产业集群培育,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同步配套城市服务;着力产业园区建设,把产业园区作为“两群”互动、产城融合的理想节点。

深化区域经济合作。面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更加注重区域间的开放交流、互助合作,引导要素跨区域流动、企业跨区域发展和产业跨区域转移。推动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市场机制与计划手段协同整合,强化自然经济区的发展,弱化行政区的界限,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提升区域经济发展合力。(作者杜肯堂系四川大学原副校长、博导;黄勤系四川大学副教授)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