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探路家庭农场——来自上海松江叶榭镇的调查
2013年03月26日10:54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在安徽天长明文家庭农场,农场工人在采摘草莓。新华社发

陈恒制图

编者按

上海市松江区委书记盛亚飞曾有这样一问:“中国农民平均只耕种3.2亩,如何种得好?”现在,家庭农场出现了。作为最有生命力的农业经济形式之一,家庭农场这一新生事物或可“大展拳脚”。

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家庭农场模式能否给农村、农业带来新变化?当农民成为职业,当农业成为事业,能否真正释放劳动力、激发生产经营的活力?

三月的上海,骤冷骤热。黄浦江南岸的松江叶榭镇,田埂边的油菜花已经盛开。这是松江区面积最大的一个镇,也是上海郊区的农业大镇。3月20日,记者一行驱车来到位于镇西头的马桥村种养结合家庭农场,栅栏一边是农田,一边是猪场,风裹着深翻泥土的味道扑面而来。下午三点,是金铁良父子一起喂猪的时间。提起儿子,62岁的金铁良咧嘴笑了。前年,儿子金新军辞了工厂的工作,回到村里帮着父亲种田。今年,三十多岁的他刚刚子承父业当上“家庭农场主”。

镇东头的金家村,麦浪青青。村里的机农一体家庭农场里,沈忠良和四五个农机手正在修理拖拉机。见到记者,老沈放下手里的活计,领着我们参观机库和他的“农场主沙龙”。“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门说到家庭农场,说明咱们的路子走对了。”

2013年春天,上海松江的“家庭农场实验”进入第六年。全国范围的家庭农场建设则被中央一号文件推上了“快车道”。

发展家庭农场,一连串问题有待破解。

(责编:万鹏、朱书缘)

相关专题
·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