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田老板”成为职业
截至去年底,全国经营面积10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有270多万户;农业部确定的33个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已有家庭农场6670多个。今年以来,各地更是跃跃欲试,掀起了一股“家庭农场热”。
在金家村,包括沈忠良在内,一共有13个家庭农场户,种着1523亩田。村里人送给他们一个称呼:“田老板”。每次听人这么叫,沈忠良总是憨厚地笑笑。18岁当农机手,2005年开始种田,今年50岁的沈忠良一直没离开过土地。打心眼里,他早就把种田当作自己最热爱的事业。
每天早上七点半到机库旁的办公室。办公室里,贴着党员联系农场户的分工安排、农机合作社成员守则等等。不一会儿,村里的农场户陆续到了,泡上杯茶,聊聊哪里的肥料好,什么时候会涨价,再到机库各处看看,修理农机具。下午四点半,各自回家。“有点上下班的意思,大家习惯了在一起聊,都融入了家庭农场的氛围。”沈忠良说。
马桥村的金铁良也坦言:“种田不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就是生产队长,现在算是重操旧业。”对儿子辞职回家种地的选择,金铁良很支持。他说,儿子正式接班前算过一笔账,现在家庭农场的收入不比在厂里打工少。去年一年,种地加上养猪的收入在10万元左右。
推动农业发展,根本之道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使农民成为一份体面的职业。而要成为一份体面的职业,首先要让农民有体面的收入,享受到这份职业带来的尊严和幸福。松江的考虑是,补贴是为了扶持农业,农民增收不能靠补贴,还得从内部挖潜提高效益。当地正在推广的种养结合模式就是其一。
金铁良的种养结合家庭农场参加了上海松林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松林牌”冷鲜肉是上海的名牌产品。“当时松林公司想扩大肉猪生产,建一个大型养猪场,但如何处理大量的猪粪尿,成了难题。”松江区农委灵机一动,推出了“种粮+养猪”相结合的家庭农场模式。符合条件并有意愿的家庭农场主可申请代养松林肉猪,苗猪、饲料由松林公司统一提供,猪棚由公司按统一标准建造。
每头肉猪的代养费50元,金铁良的农场里,13个月可养三茬,每茬500头,每年净赚6万元左右。而猪粪用作有机肥,一年一亩地上的肥料就省了50元。
近年来,松江农村劳动力大量转向二三产业,2007年全区非农就业农民占农村总劳动力的90%,直接从事农业的农民减少到1.25万人、占6.6%。与此同时,农民保障水平逐年提高,使农民尤其是老年农民能够放心地离开土地,逐步改变过去种田主要靠老年农民或妇女的情况,这些都为“田老板”的生长壮大提供了现实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