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探路家庭农场——来自上海松江叶榭镇的调查
2013年03月26日10:54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再过十年,谁来种地

伴随“家庭农场热”的是越来越多的“家庭农场主”应运而生。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出现了“职业农民”的字样。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关键词——“家庭农场”,似乎让文件中勾画的“职业农民”变得更近了。

采访中,几位农场主和村里的农副主任都说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

“家庭农场的模式确实好,以前外来户不规范种植、掠夺性生产的情况没有了,保护了基本农田,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现在,粮食生产效益直接关系到农户收入,农民种粮积极性普遍高了,都想着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千方百计种足种好。”马桥村农副主任张叶军说,“但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现在的家庭农场经营者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差不多都是五六十岁,三四十岁的太少了。”

张明欢也有同样的感受:“看起来,家庭农场搞得红红火火,成了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但其实已经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再过十年,谁来种地,不能不提前考虑。”

2012年7月,经过为期一个多月的培训,松江区叶榭镇45名预备家庭农场学员拿到了结业证书,正式成为家庭农场预备人员。他们将有资格申请成为家庭农场户。

松江区农委意识到,要使家庭农场长期保持活力,必须吸引年轻人到农场来。家庭农场主退出机制中规定:“(农场主)年满60岁就要退出家庭农场经营活动。不得发生名义上由子女签订经营协议而实际上由享受退包补助金的老年人或他人代种、代管的行为。”

与此同时,通过开展家庭农场生产技能、农机操作、经营管理等各类培训,提高农场户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去年,松江开始实行家庭农场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持证上岗,使家庭农场成为既种粮、又养猪,还会农机操作的自耕农,家庭农场生产成为一种专业劳动。

到今年年底,松江全区持有中高级证书的家庭农场主有望突破1000人,培育起一支懂管理、会经营、愿投入、有热情的年轻队伍。

沈忠良建议,要吸纳有技能的高素质农民到农场来,还得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现在虽说夫妻俩种150亩地就能过上白领生活,但事实上做不到,没有相应的养老保障和对未来的预期,很难让农民真正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职业。”

(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

美国:美国家庭农场约占各类农场总数的87%,政府坚持对农业的高补贴政策。

法国:法国农场的全部工作,都由农场以外的企业来承担,使农场转变为商品化生产。

加拿大:加拿大家庭农场的专业化很强,形成了不同的区位优势,一些农场实现智能化,挤奶用机器人。

日本:政府鼓励农民协作生产,促进农地的集中连片经营和共同基础设施的建设。

澳大利亚:农场由一个家庭单元拥有和运作,家庭提供资金、管理人员和劳动力,每个人各有分工。

(责编:万鹏、朱书缘)

相关专题
·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