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把握好集体与个体、集权与民主、封闭与开放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才能更加全面地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也才会有坚实的支撑。
2012年11月,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向世人宣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一时间,这个“中国梦”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早在新千年之初,江泽民就讲到,中华民族将在完成祖国统一和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上实现伟大的复兴;胡锦涛也曾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讲话中,提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个“坚定不移”;而习近平则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联系在一起。
较之目标和任务,“梦”更有画面感,更能激起人内心的憧憬和行动。与许多国家用宗教信仰去营造另一个世界的“梦境”不同,中国人对“彼岸世界”考虑不多,更多关注现实的“此岸世界”,诉诸现实世界去寻找活着的意义。这就需要用一个梦想去整合不同国人的共同价值观。一个好的梦想总是可以凝神聚力,特别是在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用一个梦去最大限度地表达国民的共同认同,对国家、对个人都有积极意义。
从积极进取的角度看,讨论“中国梦”要比讨论“中国模式”有价值。且不论有没有所谓“中国模式”,相对于“中国模式”对过去成就的沾沾自喜和对外输出发展模式的骄傲自满,“中国梦”至少是面向未来的,意味着完善、改进和提高。而这种不被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虚荣所迷惑的心态,对国人保持清醒、实干兴邦更有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