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之所以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原因在于目前的经济结构失衡,这将造成经济增长不能长期持续。因此,能否成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于能否针对经济结构失衡的根源对症下药。笔者认为,经济结构失衡的根源在于储蓄率与消费率的失衡。这些年,我国消费率持续下降,2010年,居民消费率降到33.8%,最终消费率下降到47.4%,远低于美国的87.7%、欧盟的80.7%、日本的78.6%,也明显低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67%左右的水平。另一方面,居民的净储蓄率却不断上升,2010年城镇居民净储蓄率为11.1%,远高于美国的5.3%,日本的2.7%,韩国的2.8%。
储蓄是投资的基础,决定投资资金的供给并最终决定投资规模的上限,高储蓄率必定导致高投资率。储蓄率与消费率的失衡,会导致投资的高速增长,造成投资与消费的失衡,这又必然要求保持巨额的外贸出超,以消化高投资所带来的过剩生产能力。另一方面,过高的投资也带来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等问题。因此高储蓄率才是当前经济结构呈现“内需不足、高投资、高顺差”的直接原因。要解决结构失衡,必须解决储蓄率与消费率的失衡。
储蓄率与消费率的失衡又源于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平等。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上升而递减,因此收入分配会影响经济中的储蓄率,如果经济中贫富差距拉大,储蓄率将上升。在我国收入分配不平等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政府收入和居民收入增长比例的失当,政府收入增长速度长期高于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其次是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的资源性和垄断性收入分配的失当;最后劳动报酬占GDP比重持续下降。我国居民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在1983年达到56.5%的峰值后,就持续下降,2005年已经下降到36.7%,22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而从1978年到2005年,与劳动报酬比重的持续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资本报酬占GDP的比重上升了20个百分点。
由此可以看到这样的逻辑关系:由于收入分配的不合理,国内消费不足,造成我国的高储蓄率,从而导致高投资率,再推向高出口率。故要解决储蓄率与消费率的失衡问题,必须改善收入分配结构,进行收入分配改革。
经济结构的失衡具体表现在总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技术结构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都与收入分配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