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被喻为高校“家底彻查”的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发布。
几家欢乐几家愁。有的高校扬眉吐气,在某些大学排行榜上排名不佳而引发的抑郁一扫而光,称赞本次“官方评估”公正、科学;而有的高校则因结果不尽如人意而略感失望,甚至对评估产生质疑。
这两种心态,都要不得。
首先,评估结果理想的大学不能沾沾自喜,更不能停滞不前。此次评估只是一次关起家门来的“内部体检”,并未提供国内高校的学科发展水平在世界范围内的坐标和位次。在评估中名列前茅固然重要,但中国大学更应放眼世界,将自身的学科建设同世界一流大学比一比。有朝一日,当我们的大学生不再选择纷纷出国留学,当大量的留学生奔着高水平的中国大学而来,那才是中国大学学科水平真正提高了的表现。
其次,无论评估指标完善与否,大学都不能被评估结果牵着鼻子走。本次评估受到好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评估导向比较正确,采用“定量与定性、质量与数量、国内与国外”相结合的方法,将论文“他引次数”、“ESI高被引论文数”与最新发表的高水平期刊论文同时纳入评价指标。但这一旨在强调学术研究质量的评价方法,却被某些高校钻了空子。一些大学和学术机构在“他引”上做文章,发动朋友与同事,建立国际合作关系的“互引”。如此做法,让人怒更让人哀。“趋利避害”乃人之通性,但如此“爱惜羽毛”的做法,实在有辱大学之名。
当然,不尊重大学评估的做法不可取,但过于重视评估结果的做法也值得商榷。因为,只要是评估,就必须数字化,而一旦数字化,那些没有办法被量化于表格之内的因素就会被舍弃。比如,“学科声誉”到底该占多大的权重;大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可如何评价“立德树人”尚难有科学的量化方法。因此,中国大学不能亦步亦趋地依据“评估指标”来指引未来发展,而应耐得住寂寞、舍得花很长的时间,来培养出色的学生、涵养优秀的科研成果,不计一时短长。
因此,我们在呼唤学科评估再科学一点、公正一点的同时,也需认识到任何一项评估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对于大学来说,理性对待评估,放眼长远,去除躁气,保持静气,才是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