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过去很长历史中的大部分时间里确实不强壮,原因很多。但仅就国家与社会、政府与民众的关系而言,它还是反映了其中的真实逻辑。人所共知,以往历届朝廷都曾不遗余力去号召人民热爱皇帝、领袖,热爱国家,热爱民族,但实际上始终不能根本上解决民众和政府“两张皮”的现象。这也不奇怪,一个本来就把民众当作役使与操纵对象和表面上把民众当主人而实际上把他们当仆人的制度底下,大家有什么理由将自己百分之百的能量奉献于一个与自己的利益南辕北辙的异己之物呢?世界上只有“一家人不说两家话”的道理,没有“两家人强说一家话”的道理。就像我们平常过日子,自己一家人过起来,那是与己息息相关的日子,干起来当然有劲头,有奔头。如果到别人家去帮工奉献,那是缘于特殊的感情或原因,而且也只是偶尔为之。如果常此下去且被视为理所应当,甚至动辄还遭受其家主人的虐待欺侮和非人对待,想一想有谁会愚蠢到为其拼命卖力的地步?“子民意识”下的国家管理所产生的正是这种效果。
“子民意识”在当今的表现有多种,在我看来,比较习以为常且容易导致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为相对于民众利益发生异化的,主要是“老百姓”、“父母官”、“吃皇粮”和“义务本位”的心态。
1.“老百姓”是人们日常用的最为普遍的一个名称,这里将其当作子民意识来对待,也许会被一些人认为极端和偏颇。而我以为针对某些人和某些场合,这个称呼的确是有所谓的。在我们周围,很多人开口闭口都是“老百姓”。在普通民众那里或在一些平常场合,随便说说也就罢了。但是从国家机关人员尤其是担任领导职务者的口里说出来,而且是在大庭广众和正式场合说出来,情况就不一样。尽管已经习以为常,或说者无心,但这正是问题所在,当这种现象都不被当作问题时,难道不正说明它严重吗?人们的确听惯了,也早就淡漠了其中的真正味道。可仔细分析起来,我们就发现“子民意识”的本质。在不少“有身份”人的言谈话语中间,“老百姓”里含着“关怀”中的怜悯,含着“尊重”中的蔑视,含着“服务”中的恩赐,含着“放下架子”的高高在上,含着“群众意识”的权贵心态。在无形当中,“老百姓”被作为草根阶层圈划出来,成为冠名为“主人”的仆人,与此同时,一个与之分殊两立的“精英阶层”和“权贵上流社会”也就悄悄然产生。这显然不是公民意识,而是子民意识。
2.“父母官”是一个好听的名称,过去历朝历代的当权者几乎无人不以此自居。到今天,仍然有不少国家机关的领导干部不忘传统,开口闭口把“父母官”放在嘴上,表示自己的管理理念是做官待民众就像父母对待儿女那样令人惬意舒适温暖和负责。这种善良美好的愿望无可厚非,但看看实际情况那就不由得人不大失所望。秦皇以降,百代更迭,权者无数,可是能数得上来的、称得上“父母官”的真可谓寥若晨星。由此可知,得要有多少人生活在名义上是“父母官”实际上连“后爹娘”都不如的悲惨境地。显然,“父母官”这种居高临下的家族家庭式行政理念只是一个明实不符的幌子。作为广大民众在人治时代的惟一诉求和手握权柄者的真实愿望或是粉饰,由于没有外在合理制度约束,它没有也不可能变成现实。
这里更进一步的问题是,到底谁是谁的父母?到底官人是人民的父母,还是人民是官人的父母?做官理政者吃喝穿用一应生活之需来自人民的纳税,为此才有“人民是衣食父母”的美誉。退而求其次也得维持一种身份平等的市场关系,大家谁也不要叫谁“父母”。政府官员消费人民的税赋,反过来付出管理的劳动把公益事业办好,那也算对等的交换。可怕的情况是,不少权势之人不仅仅是吃了不干,而且更有甚者还要多吃多占鱼肉乡里以权谋私虐待人民。这显然也不是公民意识,而是子民意识。。
3.“吃皇粮”,也是自古至今颇为流行的说法。首先说的是自上而下的官僚队伍,得以安身立命之本是皇帝赐给的饷俸,这是指的官员的生活来源;其次在于明示身份,因为吃的是皇家的供应所以就有别于土里刨食的“草根百姓”,地位自然令人眩目;再次为关键之处:吃了谁的用了谁的就要听谁使唤,臣僚百官吃的既然是“皇粮”,那理所应当就是皇帝的仆臣役吏,是皇家的家丁佣人。它成了一个特殊的家族,是一个以皇帝为家长的特殊的“血缘豪户”。在这个深宅大院外面是“草民百姓”。以皇帝为首的院子里是贵族精英,他们得沆瀣一气,一致对外,操纵世事,管束“百姓”,以便保证这个特殊系统的利益。历史上的事情我们就不要去追究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制度至此,令人无话可说。要说的是当代,是今天,这种“吃皇粮”的话仍有人在说,“吃皇粮”的事仍有人在做,“吃皇粮”的精神仍然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