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政府组织”(NGO)作为与“政府组织”相对应的概念,是由1945年联合国成立时通过的《联合国宪章》第七十一条的一个英文概念翻译而来。[1]是指在地方、国家或国际级别上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的、自主性的、志愿公民组织,它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和发挥人道主义作用,向政府反映公民关心的问题、监督政策和鼓励参与治理。
尽管概念的正式出现只有半个多世纪,但同类性质的人类组织活动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却都有着悠久历史。作为一种民众自我组织活动形式,早在欧洲中世纪时期,它们就在救济穷人、帮助病者、关照老人儿童、传播农业种植技术等公益事业中形成传统。这种早期的慈善与人道行为主要以教会、行会、采邑、村社等方式出现。此即是西方世界非政府组织的雏形。到17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在取代封建制度的过程中,形成了完全不同的一套体制、机制和文化价值观念,成为培育自由、平等、法治、人权、博爱的载体。民间结社和社会自治的风气开始形成,由此推动民间组织活动形态的进一步完善和公民社会土壤的逐步成熟。在21世纪的今日,公共管理模式之所以能够在发达国家扎根立足,这与那里源远流长的非政府组织传统及其培养的公民文化意识与行为能力是分不开的。
在中国的传统中,同样具有人类共有的交往、互助、慈善、自主、自由的追求和向往。因各种目的而结社成盟也不鲜见。先秦、战国之“会党”,东汉之“朋党”,宋代之“合会”“义仓”“义社”,明代之读书社、博雅会、经济会,一直到清末之“善堂”“善会”以及志学会、教育会、公法学会、南学会、强学会等,都具有非政府组织的某些性质。到20世纪上半叶,在争取民族独立与自决的斗争中,民间各类结社此消彼长,活跃异常。1949年以后的30年当中,民间组织不分良莠一概受到抑制和排斥。直至80年代开放改革开始以后我国民间社会组织才获得新的成长时机。迄今,这些组织的服务活动涉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劳动、民政、体育、社区、环保、公益、慈善、农村专业经济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正在成为我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重要力量。
人们由此看到,非政府组织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无论制度、地域、国度、种族、性别有什么不同,人们对自由社群生活的追求却基本是一致的。这就是说非政府组织的发生发展,对于人类社会而言,是一种带有必然性的人文景观。必然性就是自然,就是内生,就是趋势,就是规律,就是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发现,非政府组织这种必然性与人的社会属性、人对利益的追求、公民社会的本质、以及多元治理结构的要求有着直接关系。
一、寓于人的社会属性中的必然性
人的属性中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所谓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体存在及其动物性特性;所谓社会属性是指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但人之所以为人,主要不在于人的自然性,而在于人的社会性。因为,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和体现者。人的社会活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交往的活动。它改变着周围物质世界,也在改变着人类自身,是人本质力量的重要体现。劳动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本质属性,而在劳动基础上形成的各种社会交往关系,既区别了人与动物,又把不同组合的人群区别开来。
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有关人的需求层次经典理论,它包括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被爱和归属需求、获得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交往与归属感就与结社现象直接关联。在获得关系到人的持续生存的低层次需求后,人就会产生归属的需要,同人往来、进行社交、获得朋友的友谊、获得别人的爱、给予别人爱、希望被社会和团体所接纳、得到认可。交往,体现了人的社会性本质。作为社会性的人,他天生需要交往,尤其需要有组织的交往,这就是结社。虽然可以看到人群中不乏有个性的独行大侠,他们我行我素,郁郁寡合,生活在形单影只、顾影自怜,老死不相往来的一个人的世界中。但那毕竟只是个别现象。从一般情况看,人是追求交往和组织性生活的。
人这种渴望与寻求归属和交往的本质,主要原因有五:其一是因为人是情感动物,有情感,就希望分享,希望交流,并在分享和交流中获得快感和满足;其二是因为人是脆弱动物。因为脆弱,人就希望寻找同类的依托,期望得到群体的帮助,从而增加抵御外界各种威胁的力量,以使自己获得安全感;其三是因为人是惧怕孤独的动物。它对于人的精神威胁和伤害是如此有效,以至于孤独可以被用作一种惩罚人的手段。苏格兰水手亚历山大?塞尔柯克之所以成为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中的英雄,就是因为他独自一人,战胜了在荒无人烟的南美大西洋中的安菲南德岛上四年多的孤独生活。这就是为什么在武汉曾经进行过一个“小黑屋”孤独考验35天可得10万元奖金的实验。而逃避孤独的最好途径就是结社交往;其四是因为人天生具有自尊倾向,有自尊,人才希望获得交往的机会,去参与合群的活动,并努力在交往活动中给人留下好的印象,从而避免被群体组织唾弃和陷入孤立的痛苦;其五是因为人有理想,而有些理想是为众人所共同追求且单个人也无法做到的,而只有合作才能实现,这也成为人们需要结社的理由。
人们可以从自身经验,体会到而且也从周围生活中看到,人们因为共同趣味、共同爱好、共同情感、共同目的、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共同利益而一同结社成为志同道合者,这成为一种普遍社会现象。人们通过自由结社,摆脱脆弱,获得认可,实现理想,在自愿结合的组织中得到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共同行动,获得力量,分担困难和痛苦,分享成功和喜悦,实现单个人不能做到的事情和得到的感觉。在自愿结合的组织中,人们的各种情趣获得发展,得到关心、爱、尊重和承认,也能够有机会关心别人、爱别人和帮助别人,认同集体,形成共识,感到温暖,做出奉献,实现自己做人的权利。结社还创造条件使人们摆脱孤独和恐惧,战胜生活的重压,超越隔阂、冷漠、麻木、机械和贫乏,使生活变得富有意义和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