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丁元竹:从国际经验看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改革创新
丁元竹
2013年01月24日14:39   来源:学习时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在发达国家已经实施多年,至今遇到的问题颇多,诸如不平等、财政紧缩、失业率上升、福利急剧削减、需求不断扩大等。伴随着这些问题,人们经常讨论的议题包括能有多少财力可以提供,最应该提供什么,等等。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些国家的政府纷纷成立相关机构,对本国持续几十年的福利体制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估。2011年,苏格兰公共服务供给委员会向政府提出了改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四点建议:一是建立预防为主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二是建立提高绩效的领导体制,三是通过使用数字技术创新基本公共服务,四是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透明度。这四点建议的核心是通过改革创新来建立可持续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
  当前国际上改革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探索
  加速公共领域的创新。社会创新正在改变公共部门的边界。社会创新包含两层意思:其一,鼓励社会组织以商业模式来提供社会服务,同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被人们称为“社会企业学派”;其二,指通过发挥人们的创造性,以新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解决的方式可以是商业模式,也可以是非商业模式,但必须是有效的、可复制的、创新性的。有人将其称为“社会创新学派”。“社会企业学派”把公共部门延伸到了市场领域,或者说把市场手段引入公共领域,两者互相渗透,使传统的慈善事业等非营利活动走向制度化和可持续性。在英国,2008年社会组织总收入的 80%是通过社会企业方式获得的。“社会创新学派”则通过市场运作模式或其他新的手段拓展公共领域,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根据我的理解,社会创新就是指实现社会目标的新主意、新想法。这些新主意和新想法通过开发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新的应对政策以及建立新的机构来满足居民和政府不断提出的新需求,从国际经验来看,社会创新已经覆盖了就业、扶贫、社区服务、医疗卫生、教育等部门。未来它还将覆盖因互联网发展而导致的社会关系的变革和社会结构的变迁。
  努力提高公共服务绩效。20世纪70年代,英国率先改革传统的官僚体制带来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弊病,将企业的超市模式引入政府管理,于是出现了“一站式”服务模式。2007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推出了“一站通”服务模式,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向市民发布电子政务信息,使市民轻松方便地就可以获得所需要的公共资讯和服务。眼下,香港政府进一步扩展电子政府的内容,提供个性化用户账户,加强社区联系,努力使市民通过一个账号就可以登陆不同的网站,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和服务。

(责编:万鹏、朱书缘)

相关专题
· 丁元竹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