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我国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2012年12月13日13:21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2002年以来,虽然我国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人口基数庞大,每年新增劳动力众多,经济结构经历深刻调整,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降低,我国就业的供求矛盾一直存在。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就业总量压力将继续加大,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劳动者素质和权益保护还有待提高,就业任务更加繁重。

一 就业压力依然较大

2011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高达908万,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并且此项指标低估了失业状况。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需就业人数2400万,实际就业人数为1221万,近1200万人未实现就业。“十二五”期间每年需就业人数约为2500万,主要包含农业富余劳动力、高校及技工院校毕业生、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就业转失业人员、城镇就业困难人员五大群体,其中前两项占到65%以上。中国GDP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带动的就业人数大体在100万人左右。综合考虑工业化、城镇化加速等有利因素,以及出口增速趋缓、结构调整产生新的失业等不利因素,假定经过努力每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能继续保持在900万个,再加上补充自然减员,年均也只能提供1200万个就业机会,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在1300万人左右,城镇劳动力供求矛盾依然突出 。

我国需要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2008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只有45.7%,按照平均每年提高大约1%的速度,预计到2020年提高到55%左右。这样的水平离中等发达国家平均70%左右的城市化率仍有较大的差距 。这也意味着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仍有数量庞大的(约4300多万)(蔡昉,2007)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往城镇转移。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十分突出。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反应来看,大学生求职成功的机会相对而言越来越小。1990-1998年间,我国高等教育招收大学生人数从111.09万增加到208.72万,年均增长11%。自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扩招。1999-2002年间平均每年扩招32%(曾湘泉,2004)。从2003年开始我国大学毕业生大大增加,超过212万,比上年增长46%,以后逐年大幅增加,2011年我国大学毕业生高达660万,比上年增加了近30万。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 的继续和毛入学率的提高,普通高校在校生和毕业生在未来若干年内还会持续增长,就业难度会日益增加。

目前,我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尽管有所提高,但经济总参与率为61.33%,低于男性13.37个百分点。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发布的《中国职场性别歧视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招聘中的性别歧视依然严重,平均每4个被调查女性中就有1个因性别而被用人单位拒绝。学历越高,女性求职被拒率也呈升高的态势。来自大学校园的调查数据更加惊人:目前约70%的女大学生认为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男女不平等,4成以上女大学生认为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存在性别歧视。虽然劳动法与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了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充分保护女职工合法权益。但是面对用人单位的潜规则,面对社会的歧视心态,法律又缺乏强大的执行力,导致性别歧视用人观仍有相当大的市场。

同时,由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原因,就业弹性不断减小,21世纪只有0.1左右。平稳较快的的经济增长提供就业岗位的能力也有限。

(责编:张湘忆(实习)、赵晶)

相关专题
· 理论书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