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结构性矛盾突出
所谓结构性矛盾,就是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不匹配现象,即既会出现有人无岗的现象(“过剩”),也会出现有岗无人(“短缺”)的现象,表现为地区、行业之间的不匹配,劳动者素质技能与岗位技能需求之间不匹配等。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出现了明显的职位空缺和失业并存现象。
大学生就业难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就业供需不匹配问题。从每万人拥有的大学生数量来看,我国与世界上先进国家的差距还很大。美国每万人大学生数量为520人,加拿大为580人,韩国为571人,而我国目前仅120多人,甚至落后于南美的巴西。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来看,我国22%的比率远远低于日本的48%和美国的52% 。可见,与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需求相比,我国大学生数量并没有达到过剩的程度。大学生就业难本质上是一种结构矛盾。谢作诗、杨克瑞(2007)年认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实质是现实的人力资本供给与社会的需求结构不吻合,表现为一方面我国有着数量较为庞大的大学毕业生,另一方面缺乏本土经营管理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杨河清(2007)对北京市大学生就业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调研显示:60%的企业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利用率不到40%,除专业知识和技能外,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组织管理等通用能力,责任心、团队合作等技能方面也很欠缺。
从2003年开始的“民工荒”也是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的具体反映。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首先是劳动供求在地域间的不匹配。农民工的供给主要在农村和中西部地区,需求则在城镇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为了实现劳动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匹配,农民工需要不断地从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向城镇和东部地区转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2006年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数量大约1.32亿,其中从中西部流出的劳动力中绝大多数都流入了东部地区。但是,农民工要实现向城镇的转移,不仅要克服各种制度性和非制度性障碍,而且还面临着城镇社会的排斥,农村转移劳动力不得不像“候鸟”一样在输入地和输出地流动,难以实现在输入地的稳定居住和就业。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农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外出务工的机会成本越来越高,农村对农民的推力开始减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农民工在流入地的待遇难以改善,必然导致流入地的拉力降低,企业陷入招工难困境也就不可避免。造成当前“民工荒”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工素质和技能与需求的不匹配。目前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大约16%的人只有小学以下教育程度,大约83%的人只受过初中及初中以下教育,受过正规职业培训的比例仅有15%左右。教育程度不足和缺乏技能使得很多企业即使出高价也难以招到合格的工人。
我国就业呈现出典型的“东高西低”的不均衡分布状态。少数中心城市特别是东部发达城市就业压力大,北京每百名劳动者中拥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高达35.71人,几乎是贵州、甘肃、云南、四川、安徽等中西部地区的10倍(数据来源,统计年鉴,分地区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中,高中以上毕业生主要集中在城市,高中及以下毕业生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张车伟教授的推算,2007年至2010年,高中及以下毕业生每年保持在1000万左右的规模,其中,农村毕业生占45%左右,镇占35%左右,二者合计占80%左右,城市仅占20%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