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本土化与国际性的关系。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尊重国情和借鉴国际经验,实质上是如何处理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本土化与国际性关系问题。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价值取向、法律规范、政府主导、互助共济与风险分担等固有特征,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国际性的体现。然而,这一制度毕竟是主权国家范畴内的制度安排,必然要受到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乃至历史文化传统等的综合影响,从而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本土化的烙印。对我国而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应当将本土化与国际性有机结合起来,既尊重国情,又体现制度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国情意味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需要正视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和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现阶段面临的挑战与困难;尊重制度发展规律意味着要在制度安排中真正消除中国特色的“身份”差异等,体现制度的公平取向,尽快实现制度统一,并不断增进国民福祉,实现国民福利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从现实出发,短期内应当充分考虑国情,循序渐进地推动制度改革;长期来看,则应当尊重制度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努力避免的是,以尊重国情为由来扭曲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导致制度异化。
5. 国民福利与国家竞争力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升国家竞争力,是提升国民福利的前提和基础。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民福利,又会对提升国家竞争力产生促进作用。从国际经验看,缺乏社会保障或福利不足的国家,通常也是国家竞争力薄弱的国家,即使短期内可以通过牺牲人民福利来获得快速发展,最终依然不得不采取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增进国民福利来维持国家竞争力;而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国民福利较好的国家,通常能够维持较强的国家竞争力,当然它还与所在国家的人口因素、发展阶段、社会结构乃至历史文化等因素紧密相关。在处理国民福利与国家竞争力关系时,必须避免两种片面取向:一种是将国民福利与国家竞争力对立起来,简单地认为国民福利的增长一定会损害国家竞争力;另一种是以北欧高福利国家为实例,认为只有福利国家才能提高与保持国家竞争力,并将其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前者忽略了这样的历史事实,正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才促使资本主义社会由野蛮阶段进化到文明时代,正是国民福利能够与国民经济同步发展,才维系了发达国家长久的和谐、稳定与繁荣。后者充分肯定了北欧国家作为世界上福利水准最高的国家,其国家竞争力确实得到了维护,但忽略了北欧国家人口少、资源丰、200多年资本主义积累了丰厚的物质财富等条件。我国应当冷静、客观地借鉴国外经验与教训,妥善处理好国民福利与国家竞争力的关系。一方面,应当承认国民福利与国家竞争力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不能以担心损害国家竞争力为由,忽视人们的福利需求,不能只强调创造与积累财富而忽略对财富的合理分配。另一方面,我国又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并不丰裕、物质财富积累有限并且正处于发展中的国家,这种现实国情决定了在相当长时期内都不可能走北欧福利国家的道路。对我国而言,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适度的国民福利,将是维持并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条件。残缺的社会保障制度,或者超前的高福利建设,都会对国家长期竞争力产生损害。因此,应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从不断缩小差距入手,逐步建立起公平、普惠的社会保障制度,并需要坚持以缴费型社会保险为主体,走多层次的社会化发展道路。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需要处理好的公平与效率、政府与市场、权利与义务、本土化与国际性、国民福利与国家竞争力这五大基本关系,实际上都是公平与效率问题的深化和演化。妥善处理这五大基本关系,应当建立在对公平与效率问题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正确认识公平与效率问题,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理论研究需要解决的最基础问题,也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获得良性发展的理论基石。然而,很长时间以来,理论学术界存在将效率问题简化为经济效率的现象,影响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理论的全面发展和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效果的客观评价。正因为如此,张怡恬博士的这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效率论》,才显示出了与众不同的特殊价值。该书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效率划分为宏观效率、中观效率、微观效率三个层次,深入分析了三个层次效率的内涵以及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中观—社会、经济效率分析框架,并对发达国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进行了历史回顾和经验研究,得到了很多富有规律性的启示。该书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效率问题的全面而透彻的分析,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理论空白,解决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中的一个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其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践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是以为序。
2012年6月
(此文是作者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效率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所作的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