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0年,中国经济可望保持中速增长
●推进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既是短期政策着力点,又是中长期发展重点
●制度创新对中国非常重要,只有制度创新才有新的制度红利
●把公平可持续作为改革的基本导向
在中改院2012年11月3-4日主办的“2012’新兴经济体智库经济政策对话”上,未来10年中国的增长前景与转型改革选择成为与会专家普遍关注的热点议题之一。很多专家认为,如果未来10年在转型与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国有条件实现7%-8%的中速增长。
一、内外环境深刻变化,中国开始进入中速增长新阶段
1.中国经济增长的外部不确定性加大。德国国际合作机构前首席总裁艾森布莱特指出,全球面临国际金融危机、收入分配不均、长期可持续缺乏动力等三重挑战,目前需要处理的不仅是衰退问题,更重要的是推动世界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变化,寻找新增长模式以应对挑战。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认为,发达经济体开始出现某些“日本化”特征。一是传统货币政策基本上失灵;二是财政赤字居高不下;三是人口老龄化加剧;四是很多国家内部政治对立,很难形成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发达国家经济体大约2%-2.5%的低迷增长很可能仍要持续少则3-5年、多则8-10年。
国家开发银行顾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刘克崮也认为,全球经济不乐观。第一,美国经济状况有所改善但仍难持续增长;第二,欧债危机加深,欧洲经济将长期低迷;第三,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波动剧烈,均受到稳增长、防通胀和调结构的“三面夹击”。
2 .国内发展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老龄化进程加快。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指出,未来几年我国老龄化将持续加快,老龄人口占比将平均每年递增0.54%。老龄化意味着劳动力相对减少,人口红利式微。这意味着不确定性增大,抗风险能力下降。进一步看,老龄化、城镇化和信息网络化构成了我国社会转型的三大基本特征,其发展之深刻和迅猛,要求我们在讨论下一轮改革时,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基数大、速度快,而养老保障的底子薄、负担重,这对就业、养老、医疗、房地产、社会伦理与文化带来深刻影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从短期来看,从劳动力无限供给到跨越“刘易斯拐点”,从“人口红利”走向“人口负债”的转变会影响一国的负债融资能力、资产配置能力以及使用杠杆率的能力,并相应产生融资风险、资产价格下行风险及杠杆率收缩风险等潜在风险;从中长期看,人口结构对国家资产负债表产生的影响,将冲击、限制宏观政策的腾挪空间。
———我国与世界经济周期趋同,难以避免外部经济周期波动影响。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认为,全球贸易和直接投资减速将直接带来我国外贸减速,这在今年已成定局。刘克崮指出,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周期与世界经济周期大体同步,这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说明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联系加深。在这个背景下,我国经济摆脱不了全球经济大环境变化的冲击。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我国很难长期一枝独秀。
———低成本优势逐步弱化。张燕生认为,我国要素价格已经进入全面上升的阶段,汇率、利率、社会福利、环境成本等上升都是长期的、刚性的。从区域看,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减速已成定局,而且将是一个长期趋势;从行业看,过去10年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重化工、建筑、房地产以及相关装备制造业都进入到一个长期调整的时期。因此,未来几年我国经济增长很难保持高速态势。
3.中国经济未来10年可望保持中速增长。尽管很多专家从内外环境变化出发,分析了我国经济持续增长面临的各种挑战,但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客观分析我国潜在需求的规模后指出,有效需求规模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增长的潜力与增长的前景。如果未来10年我国人口城镇化蕴含的45-50万亿的消费潜力得到比较充分释放的话,能够支撑7%-8%的经济增长。
(方栓喜)
专家解读十八大报告——总体概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社会建设:
文化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