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5日08:2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
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十八大报告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加强社会建设的第一要务,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的重视,给亿万人民展现了一个教育更加公平、教育质量更高的未来。
教育乃兴国大业。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的基本途径,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教育落后,发展便没有人力资源的支撑,必不能实现可持续,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无从谈起。教育投入,决定着国家的长远发展;教育质量,影响着社会的长足进步;教育公平,关乎社会各阶层的和谐相处。
记者从采访中得到许多好消息。
各地教育资金投入都有了明显提升。北京市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苏辉代表表示,数字能够说明问题:北京市2006年地方公共财政教育预算支出209.2亿元,到2011年增加到520.1亿元,年均增速达20%。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各地教育惠民政策纷纷出台。以河南商丘为例,2007年以来,累计筹措资金22.3亿元,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书本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惠及农村中小学生998万人次;累计筹措资金2亿多元,对中职学生进行资助。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每年入学率均在99%以上。
采访中发现,代表们对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普遍关注,希望今后能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上做出新的探索。
更高质量的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实现就业数量目标的基础上,十八大提出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目标。这一提法,在代表和群众中引起热议。
就业是老百姓的衣食之源,有就业岗位,往往意味着拥有生活的保障和发展的基础。失业率一旦超过红线,人们衣食无着,社会必然动荡,国家便无安宁。对于国家而言,需要有积极促进就业的战略,应对劳动人口的就业需求;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技能培训,增加就业的稳定性;需要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保障体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各地在落实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上做出了积极探索,许多地方以发展带就业、以创业带就业,尽可能多地创造工作岗位,重点吸纳大学生、进城务工人员及其他群体实现就业。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南宁市委书记陈武代表谈到,自纳入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以来,南宁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创业的政策,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创业推介活动,构建了创业服务体系,大力开展创业培训,重点培育创业孵化基地,取得了明显成效。2009年—2011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2.5万人,新增个体工商户83527户,新增私营企业31947家,培育了1667家规模以上返乡创业经济实体,组织开展创业培训1.99万人,为企业和个体户发放各类贷款15.8亿元。
采访中,代表们形象地把就业岗位比作饭碗,让老百姓能捧起更加稳定的金饭碗,是大家的共同心愿,也是今后促进就业工作的目标。
十年倍增的收入
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为百姓上学、医疗、养老、安居等民生需求提供物质保障,为幸福生活提供物质基础。
十八大报告在提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时,更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双倍增”的提法,得到了普遍称赞。收入倍增,尤其成为会场内外亮眼的词汇。
报告还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双同步”、“双提高”的表述,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科学发展的理念,被老百姓视作福音。
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的比重问题和再分配中的公平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GDP的增速和居民收入增速不匹配问题,更是影响人民群众共享发展之利。这需要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解决。
采访中,人们对近些年来居民收入的增加表示了肯定。
江西新建县联圩镇种田大户胡德贵承包了310亩水田。从2002年开始,他就将种粮当成一门事业来干,仅去年就产粮46万斤,卖了72万多元,纯赚35万多元。胡德贵说,现在党的惠农强农政策一年比一年好,我们一年比一年高兴。
代表们表示,希望能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在国力强盛的同时使人民逐渐富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