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理论之思,汇大家之言。今日起,人民网理论频道推出《理论圆桌会》栏目,紧跟理论热点,关注理论动态。
       3月27日,人民网理论频道联合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清华大学智库中心召开了第五期以智战“疫”线上圆桌论坛,聚焦“疫情下的社区治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和地方单位代表在线进行理论研讨与案例分享。本期《理论圆桌会》对专家学者发言进行专题集纳,敬请关注。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在致辞发言中指出,中国人民在这次疫情中受到了巨大的考验,无论是我们的社区工作还是我们的管理工作,还是我们国家应急系统,以及中国人民的社会心态和文明定力,都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大考。彭凯平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造成了巨大影响,中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同心协力共同奋斗之下,我们以最大的勇气、最快的速度,也是最透明的沟通,最大规模的社会管控,最大限度的把疫情影响降到了最低,为世界公共卫生安全作出了我们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原院长李强在“疫情防控与社会治理创新”的主题发言中指出,此次疫情防控特别体现了“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意味着共建、共治、共享,既需要中央统一指挥、全国资源的统一调配,也需要每个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在与来势汹汹的疫情战斗中,全民参与的社会治理创新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李强谈到,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强调基层社会治理,但是实际上社会治理整个体系的构建还是比较庞大和多元的。

           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张成岗以《疫情防控与风险治理现代化》为主题作了主旨演讲,他表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历着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当前中国的社会治理研究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作为国际关注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风险管理体制、社会治理体系及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该事件既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大考,也为我国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提供了契机。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书记、副院长赵秋雁以《疫情治理中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主题作了主旨演讲,她表示,在疫情防控中,如何理解社会信用、信用责任如何承担等都是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任重道远。赵秋雁谈到,在我国,社会信用已经发展为集经济上的信用资本、道德上的诚实守信、法律上的信用权益三位一体的系统概念,社会信用权是法律赋予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享有的对主体信用信息的知情权、异议权和修复权,兼具人格利益和财产利益。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王天夫围绕《构建社会治理体系 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主题作了主旨发言,他表示,《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并且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这些优势在社会治理方面有十分明显的体现,在社会治理中一定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社会治理的目标,最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的社会支撑和社会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宋贵伦总结了防疫过程中社会建设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和问题。他指出,我国社会建设工作经受住了考验,党的统一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根本制度优势得到充分体现。同时也暴露出社会建设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凡是防控疫情工作做得好的地方,社会治理运行体系就相对健全;否则,在工作中就被动、忙乱。

           武汉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罗教讲从“大数据助力疫情社会治理”方面,结合抗击疫情中科技力量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指出在当今高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必须进行社会治理的创新。他表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在今天这个高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必须进行社会治理的创新,而社会治理的创新又必须以高科技作为支撑作用的工具和手段。

           《社会治理》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傅昌波结合自己的研究实际分享了“完善重大突发事件舆情应对机制”的研究成果。他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防控的实践彰显了我国治理制度优势,也暴露出了包括风险沟通、舆情应对在内的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

           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严飞作了题为《疫情下的数字化生存与社会治理》的主旨发言,他表示,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出发,要特别关注社会底层的民众在这一次疫情期间的困境和需求,以及从社会治理层面如何更好的帮助这一部分群体。在疫情暴发时期,基本上会显现出两大特征。第一大特征是显性的集体特征。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尽管我们公共的医疗卫生系统在短时间里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但许多城市基本的日常生活保障体系和社会服务资源都维持着稳定。

  • 彭凯平

    疫情视角下的社会治理现代化

  • 李强

    疫情防控与社会治理创新

  • 张成岗

    疫情防控与风险治理现代化

  • 赵秋雁

    疫情治理中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 王天夫

    构建社会治理体系 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

  • 宋贵伦

    防控疫情中社会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罗教讲

    大数据助力疫情社会治理

  • 傅昌波

    完善重大突发事件舆情应对机制

  • 严飞

    疫情下的数字化生存与社会治理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