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新
2025年01月06日09:19
20世紀70年代,根據小說《海島女民兵》改編的電影《海霞》曾轟動一時。電影以漁家姑娘海霞的人生經歷為主線,將一群意氣風發的女民兵的戰斗生活融入海島風光,令人耳目一新。海霞姑娘紅光滿面,目光炯炯,身姿挺拔,動作干練,清新質朴,充分展示出那個時代的理想女性之美。而人們一提起《海霞》,就會很自然地聯想到毛澤東的詩作《七絕·為女民兵題照》。這首小詩抒發了毛澤東對女民兵精神風貌的高度贊許,表達了毛澤東對年輕一代的殷切期望。這是一個時代的真實寫照,也是很多人的深刻記憶。
一首小詩寄深情
毛澤東一生當中,為女性寫過六首詩,分別是《四言詩·祭母文》《虞美人·枕上》《賀新郎·別友》《臨江仙·給丁玲同志》《蝶戀花·答李淑一》《七絕·為女民兵題照》。她們要麼是親人,要麼是友人,隻有《七絕·為女民兵題照》是寫給一位普通機要員的。
1991年第10期《家庭》所載包霄林、戚鳴《毛澤東一首詩的誕生》,2009年第5期《湘潮》所載覃波《毛澤東為〈為女民兵題照〉其人其事》,2012年6月30日出版的旬刊《蘭台內外》所載戚鳴《毛澤東〈為女民兵題照〉一詩的由來》等文章,都介紹了這首詩背后的故事。這些文章根據李原慧的口述整理而成,細節出入很大。有的說這首詩寫於1960年,有的說寫於1961年,這或許和記憶偏差有關。但可以肯定,李原慧是《七絕·為女民兵題照》的原型人物。
李原慧,1934年10月20日出生於湖南省石門縣白雲鄉一個知識分子家庭。1945年,她到白雲鄉竹壩橋中心國民學校念書,兩年后考入石門縣立初級中學,1948年改讀石門縣立簡易師范學校,后入石門中學就讀。1951年春,考入湖南人民革命大學(簡稱“革大”)。1956年,李原慧進入中央辦公廳從事機要工作。1959年7月,李原慧參加了首都民兵方隊軍事訓練。1959年10月1日國慶10周年時,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在天安門城樓檢閱了首都民兵師、民兵方隊。檢閱結束后,李原慧興致勃勃地照了一張全副武裝的相片留念。
1960年的一天,李原慧到菊香書屋給毛澤東送文件,看見他正在窗前沉思。這時,他轉過身來,忽然問道:“小李,你參加民兵了嗎?”李原慧連忙回答:“參加了。”毛澤東又問:“你為什麼要參加民兵?”“這……”李原慧停頓了一下說:“響應主席的號召,全民皆兵唄。”為了讓毛澤東相信自己確實是一個民兵,她從衣服口袋裡掏出一個筆記本,取出那張全副武裝的照片給毛澤東看。她原以為毛澤東看一眼就會把照片還給她,沒想到平日工作緊張的毛澤東接過照片后,很有興致地坐在椅子上欣賞起來。照片上的李原慧穿著藏藍色西褲,白色棉布襯衣掖進長褲裡面,剪著齊耳短發,右手扶著步槍,昂首站在一棵樹旁。毛澤東看著照片說:“好英雄的模樣呦。”李原慧聽了心裡喜滋滋的,嘴上卻謙虛地說:“照得不好。”毛澤東不同意她的話,說:“哎,我看蠻好嘛。”他在煙灰缸裡彈了彈手中的香煙,“給我拿支筆來”。毛澤東拿起李原慧遞給他的鉛筆,隨手取了一本他看過的地質常識書,翻到一處,有半頁空白,便在上面龍飛鳳舞地寫了四句詩:“颯爽英姿五尺槍,曙光初照演兵場。中華兒女多奇志,不重紅裝重武裝。”毛澤東寫完,笑著說:“小鬼,我把這首詩送給你,好不好?”“主席,您太夸獎我了,我哪配得上……”李原慧又驚又喜,激動得說不上話來。
相得益彰題照詩
題畫詩,是在繪畫空白處,由畫家本人或他人題上一首詩,這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一大特色。畫上題詩,多為抒發作者的情感或藝術見解或詠嘆畫中之意境。誠如清代畫家方薰《山靜居畫論》所雲:“高情逸思,畫之不足,題以發之。”題畫詩使詩情增添畫意,畫意映襯詩境,尤其是出自名人之手的題畫詩,更是珠聯璧合。有許多贊美繪畫的詩歌,沒有題在畫上,也算是題畫詩。毛澤東為李原慧的照片欣然題詩,是題畫詩的拓展,題照詩堪稱毛澤東的一大“發明”。
《七絕·為女民兵題照》最早發表於1963年12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詩詞》,寫作時間標明為“一九六一年二月”。這首詩現在所見作者留存手跡有六件。其一,詩末寫有“為女民兵題照。一九六〇年十二月 毛澤東”字樣。豎寫,有標點符號。其二,詩末寫有“為女民兵題照 毛澤東”字樣。豎寫,有標點符號。其三,詩末寫有“魏景梅同志 一九六四年九月三十日 毛澤東”字樣。“曙光初照演兵場”作“煦光初照演兵場”。豎寫,有標點符號。其四,詩末寫有“(為女民兵題照片)”。橫寫,有標點符號。其五,詩末有署名“毛澤東”,並寫有“一九六六年九月二十四日為吳旭君同志書”字樣。豎寫,有標點符號。其六,無標題,豎寫,無標點符號。
根據手跡一, 可以推斷, “ 一九六〇年十二月”是這首詩寫出初稿的時間,定稿時間是“一九六一年二月”。關於結句“不重紅裝重武裝”,吳正裕主編的《毛澤東詩詞全編鑒賞》“考辨”認為:“小李對此詩結句的回憶恐怕有誤,以致后來以訛傳訛。現在作者留存的手跡,有一件結句確實像‘不重紅裝重武裝’,但仔細辨認,兩個‘重’字其實是兩個草書‘愛’字。小李可能不認識毛澤東所寫的草書‘愛’字,把此詩結句誤看成‘不重紅裝重武裝’了。”
《七絕·為女民兵題照》勾畫女民兵演練場景。“颯爽英姿五尺槍”,矯健威武,英姿煥發,典出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褒公鄂公毛發動,英姿颯爽來酣戰。”又見清代黃遵憲《題黃佐廷贈慰遺像》:“不將褒鄂畫凌煙,颯爽英姿尚凜然。”“五尺槍”強化了女民兵形象,人因槍威,槍因人靈。“曙光初照演兵場”,“演兵場”激發起人們的豐富想象,“曙光初照”表明女民兵勤於苦練,也襯托出女民兵的蓬勃朝氣。“中華兒女多奇志”,一代新人意氣風發,志向遠大。“不愛紅裝愛武裝”,女民兵不追求艷麗打扮,卻喜歡練兵習武,一身戎裝。
南宋詩論家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指出:“盛唐諸人惟在興趣,……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七絕·為女民兵題照》短小精悍,用典很少,語言鏗鏘,旋律歡快,形象鮮活,可謂是“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典范。
中華兒女多奇志
毛澤東在為李原慧寫完題照詩之后,爽朗地笑著說道:“你們年輕人就是要有志氣,不要學林黛玉,要學花木蘭、穆桂英噢!”《七絕·為女民兵題照》是毛澤東為身邊的女機要員寫的,但詩情則超越了個體,指向了群體,著眼於女性,又超越了女性,指向了“兒女”。詩句“中華兒女多奇志”,清晰地表明了這種超越的軌跡。毛澤東面向新中國的一代新人,這是肯定的贊語,也是殷切的寄語。這句詩使女民兵的意象得到升華,從形體身姿的贊美,上升為對精神意志的贊美。
1963年8月1日,毛澤東寫的《雜言詩·八連頌》也表現出同樣的情懷:“奇兒女,如鬆柏。上參天,傲霜雪。紀律好,如堅壁。軍事好,如霹靂。政治好,稱第一。思想好,能分析。”毛澤東這首詩是為南京路上好八連題寫的,但他不是僅僅隻針對這個部隊基層提出要求和期望,而是著眼於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面向神州大地的“中華兒女”。這與《七絕·為女民兵題照》的寫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早在湖南第一師范學校讀書時,毛澤東常對人說,丈夫要為天下奇,即讀奇書,交奇友,創奇事,做個奇男子。同學們用諧音給他起了外號,叫“毛奇”。要創奇事,成就非凡人生,必須有雄心壯志。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所謂“奇志”,絕非空想或幻想,而是具有挑戰性、創新性和宏大目標的志向。
“中華兒女多奇志”中的“奇志”,是不屈不撓,勇於為民族拼搏、為理想獻身的遠大志向,也就是“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中的“壯志”。在戰爭年代,奇志是“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是“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是“六月天兵征腐惡”“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橫掃千軍如卷席”。在建設時期,奇志是“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是“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是“世上無難事,隻要肯登攀”。更確切地說,中華兒女的“奇志”,就是毛澤東1935年12月27日在陝西瓦窯堡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所作的報告中所說的:“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中華兒女多奇志”,是毛澤東從跌宕起伏的奮斗人生得出的一種感悟,更是毛澤東從波瀾壯闊的社會實踐得出的一種判斷。《七絕·為女民兵題照》是為年輕人題寫的,“中華兒女”更多地指向年輕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他希望青年一代志存高遠,奮發有為。1957年2月27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第十一次(擴大)會議上指出:“要使全體青年們懂得,我們的國家現在還是一個很窮的國家,並且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根本改變這種狀態,全靠青年和全體人民在幾十年時間內,團結奮斗,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出一個富強的國家。”
不愛紅裝愛武裝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面臨嚴峻的國際形勢,中美關系處於對峙狀態,中蘇關系又不斷惡化,中國領導人不得不從最壞處考慮,做好隨時應對來犯之敵的准備。一向重視人民戰爭的毛澤東,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號召大辦民兵師。
1958年6月,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北戴河召開,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民兵問題的決定》。《決定》強調說:“必須在全國范圍內把能拿武器的男女公民武裝起來,以民兵組織的形式,實行全民皆兵。”1958年9月30日,毛澤東起草《巡視大江南北后對新華社記者的談話》新聞稿。毛澤東指出:“帝國主義者如此欺負我們,這是需要認真對付的。我們不但要有強大的正規軍,我們還要大辦民兵師。這樣,在帝國主義侵略我國的時候,就會使他們寸步難行。”《七絕·為女民兵題照》是為女民兵題照,描繪她們練兵習武時的颯爽英姿,實則是贊美巾幗不讓須眉的英雄氣概,頌揚新一代中國婦女的精神風貌。
毛澤東倡導男女平等,婦女能頂半邊天。1936年6月1日延安出版社的《中國婦女》雜志創刊號,發表了毛澤東的《題〈中國婦女〉之出版》:“婦女解決,突起異軍。兩萬萬眾,奮發為雄。男女並駕,如日方東。以此制敵,何敵不傾。到之之法,艱苦斗爭。世無難事,有志竟成。有婦人焉,如旱望雲。此編之作,佇看風行。”這首四言韻語以極大的熱情鼓勵全中國婦女奮發努力,積極投身於自我解放運動及抗日救國運動,表達了全民抗戰的戰略思想,也體現了“男女並駕,如日方東”的熱切期望。
“不愛紅裝愛武裝”,透露出毛澤東對新女性精神氣質的審美理想,帶有那個時代鮮明的烙印。紅裝,指女性的特有裝束。長期以來,不少人認為毛澤東隻提倡“武裝”,排斥“紅裝”,反對女性梳妝打扮,貶之為“資產階級生活方式”。這其實是一種誤解。1956年8月24日,毛澤東在同音樂工作者談話時指出:“婦女的服裝和男的一樣,是不能持久的。在革命勝利以后的一個時期內,婦女不打扮,是標志一種風氣的轉變,表示革命,這是好的,但不能持久。還是要多樣化為好。”“紅裝”與“武裝”是對比,不是對立,兩者都是美,一個陽剛,一個陰柔。在特定時期,有所偏重,是需要,也是策略。
1951年秋天的一個夜晚,毛澤東接見幾位在北京的湖南教育界人士時說:“賈寶玉是闊家公子,飲食起居都要丫頭照料,自己不肯動手﹔林黛玉多愁善感,最愛哭泣,隻能住在大觀園的瀟湘館中,吐血,鬧肺病。這樣的人,怎麼能革命呢?你們辦學校,不要把我們的青年培養成賈寶玉、林黛玉式的人。我們不需要這樣的青年。我們需要堅強的青年,身體和意志都堅強的青年。”這不僅是毛澤東對教書育人的要求,更是著眼於革命事業蓬勃興旺的戰略思維。
(來源:《中國青年》雜志2024年第24期,作者系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教授、副院長、一級巡視員,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副會長)
點擊查看“毛澤東詩詞中的青春意氣”系列其他文章
相關專題 |
· 汪建新專欄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