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学者专栏
分享

毛泽东诗词中的青春意气⑦

一钩残月向西流——《虞美人·枕上》解析

汪建新

2024年06月24日17:11    

1920年下半年,毛泽东办了关乎“立业成家”的两件大事: 一是在11月,他与何叔衡等人创建湖南长沙共产主义小组;二是这年冬天,他与杨开慧结婚。毛泽东是社会活动家,夫妻聚少离多。毛泽东对杨开慧情深意笃,曾为她倾情赋词《虞美人·枕上》:“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这首词写得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感情细腻,是他唯一的一首纯粹属于婉约格调的作品。这般婉曲缠绵的诗作,体现出毛泽东诗词蕴含丰富,也更彰显出一个性情本真的毛泽东、一个可亲可敬的毛泽东。

相识相知更相爱

杨开慧,又名霞,字云锦,1901年11月6日出生于长沙县清郡下的板仓杨家。1908年,杨开慧上学读书,她在当地开了乡下女孩进学堂的风气之先。后来,杨开慧转到离板仓五里路的储能学校。杨开慧又动员目不识丁的妈妈也进学校读书,她和妈妈一道转到离家二十多里的衡粹女校。母女同校读书, 一时传为美谈。杨昌济留学回国后,执教于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全家从板仓迁至长沙城,住第一师范附近的天鹅塘,杨开慧转入长沙稻田女子师范附小读书。

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时,遇到了恩师杨昌济。毛泽东以勤于学习、积极活跃、有胆有识而闻名全校。对如此个性突出、好学深思的毛泽东,杨昌济自然格外器重,褒奖有加。毛泽东和一些同学组建了一个哲学小组,请杨昌济担任指导。“一到星期天,毛泽东和其他几位得宠的学生就带着敬畏的心情到杨家拜访,并在那里吃午饭。”“在到杨家的学生中,毛泽东的年龄最大,思想也比较激进、深刻,因此给杨开慧的印象也最深。”1916年暑假,杨昌济举家回板仓休假,并特邀毛泽东去家里浏览他的藏书。毛泽东步行100多里走到板仓杨家,住了好几天。这是毛泽东和杨开慧第一次较长时间的接触。毛泽东渊博的学识、潇洒的风采给少女杨开慧留下了美好印象。

1918年夏天,杨昌济应蔡元培之邀,到北京大学任理学教授,杨开慧随全家到了北京。同年8月,毛泽东为筹备赴法勤工俭学事宜也到了北京,与杨开慧又有机会相见了。他们在故宫、西山漫步,在吉祥剧院看戏,热烈讨论着他们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共同编织着理想之梦。“在短暂而又心照不宣的思想情感交流中,两颗年轻火热的心灵碰撞出了爱的火花,他们热烈又真诚地相爱了,你把我作知己,我视你为知音。”

1919年3月,因母亲病重,毛泽东赶回服侍。不久,毛泽东就收到杨开慧的来信,称呼他为“润”。毛泽东立即回信,抬头也只有一个字:“霞”。五四运动爆发,毛泽东推动成立了湖南学生联合会,主编《湘江评论》并将其寄给杨开慧。1919年12月中旬,他率“驱张”代表团第二次来到北京。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不幸病逝。毛泽东以半生半婿的身份,全力协助杨家料理后事。杨母与杨开智、杨开慧兄妹等人扶柩南下,毛泽东一路护送到武昌,然后回北京继续开展驱张运动。

1920年7月,毛泽东返回长沙,倡导成立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毛泽东让杨开慧来学联会帮忙,担任宣传工作。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与何叔衡、易礼容、彭璜等新民学会会员和教育界人士方维夏等人创办文化书社。杨开慧把父亲逝世时剩下的奠仪费交给了毛泽东。这是长沙市第一家公开发行马克思主义书刊的书社。随后,毛泽东又成立了俄罗斯研究会,还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吸收新民学会以外的进步青年参加,杨开慧自然也是其中的一员。

1920年冬,毛泽东与杨开慧结婚,他们不做“俗人之举”,仅花了六块银圆办了一桌酒席。“与杨开慧相恋前,毛泽东曾与蔡和森、蔡畅兄妹立下‘三人盟约’:发誓永不结婚。但他们三人后来都‘违背’了自己的誓言,但‘这不能说明他们的誓言就是戏言’,而是因为他们‘当时没有时间谈情说 爱’,但爱情的悄然而入,无疑为他们的革命事业增添了无限光彩。”他们的结合是在五四运动新思潮影响下,壮怀激烈的热血青年自由恋爱的结果。他们夫妻在一起生活只有几年时间,但毛泽东对杨开慧的爱意与追思终生不变。他们的爱情故事有口皆碑,感天动地。

孤枕难眠思悠悠

1921年6月,毛泽东与何叔衡赴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回到长沙后,毛泽东积极开展党的各项工作。他辞掉了一师附小的主事职务,只任湖南一师国文教员。1921年8月,毛泽东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杨开慧参加了该校的筹建工作,积极筹集经费。自修大学为早期共产党起到了培养干部的作用。1921年10月10日,中共最早省委之一的湖南支部成立,毛泽东任书记。杨开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最早的女党员之一。毛泽东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一心扑在革命事业上,忙忙碌碌是他的生活状态,东奔西走是他的必然付出。毛泽东与杨开慧的家庭生活可谓情真意切又温馨浪漫。在夫妻分别的夜晚,毛泽东辗转反侧,不免也会涌起离愁别绪,而《虞美人·枕上》正是这种心境的诗意表达。

这首词现在所见作者存留手迹一件,标题为《虞美人 · 枕上》,表明写作时间为“ 一九二一年”,是由毛泽东的卫士张仙朋提供的。在1979年第2期《当代》杂志《为了人民》 一文中,张仙朋回忆说:“1961年,一次,主席一连写了近二十首古诗、古词、古曲,写完后递给我说:这些送给你吧。又拿起写好的两首词,一首是《贺新郎》,一首是《虞美人》,交给我说:‘这是我早年写的,没有发表。你替我保存吧。’”后来,毛泽东对该词又作了几处修改,于1973年冬交保健护士长吴旭君用毛笔抄清保存。1983年5月22日《解放军报》刊载的王谨《从〈虞美人〉到〈蝶恋花〉》一文披露了此词,由于是根据李淑一的回忆,多有讹误。该词最早正式发表在1994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上,同时刊登了作者的手迹,并附注:“根据作者审定的抄件刊印,手迹是未经修改的原稿,有几处与发表的文字不同。”

关于这首词的写作时间,一直有两种说法。 一说是1920年,依据是杨开慧好友李淑一的回忆:“1920年……开慧和毛泽东正在谈恋爱,共同的革命志向、共同的斗争生活使他们之间产生了真挚的爱情。开慧经常向我谈起毛泽东的为人品质,连恋爱中的‘秘密’也告诉我。有一天,我们在流芳岭下散步。开慧告诉我她收到毛泽东赠给她的一首词。我问什么内容,她毫无保留地念给我听,并让我看了词稿。”因为是杨开慧好友的说法,此说被不少学者接受。如,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王华、李林所著《毛泽东与杨开慧》一书,八集电视艺术片《诗人毛泽东》等,都把写作时间认定为1920年。

另一说为1921年,依据是1994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作者手迹。而该词究竟写于1921 年的具体什么时间,学者们仍有分歧。一说为:“1920年冬,毛泽东和杨开慧结婚, 1921年春夏间,毛泽东离别新婚的爱妻,到沿洞庭湖的岳阳、 华容、南县、常德、湘阴等地进行社会调查,据初步考证,《虞美人·枕上》正是写于此时。”另一说为:“1921年,毛泽东赴上海参加党的一大。新婚即别,毛泽东油然而生离愁别绪,怆然赋词《虞美人·枕上》。”

相较于李淑一的回忆,毛泽东的手迹应该更为可信。不管这首词是写于何年何处,它都呈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真实平凡的另一面:夫妻恩爱、情深意长、缠绵悱恻。毛泽东和普通人一样,也有儿女情长。正如有人讥笑鲁迅酷爱儿子海婴,他特意赋诗《答客诮》:“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菸菟。”青年毛泽东的夫妻之情,也应作如是观。

侠骨柔肠亦婉约

“婉约”,最早见于《国语·吴语》:“故婉约其词,以从逸王之志。”韦昭注:“婉,顺也;约,卑也。”晋陆机《文赋》用以论文学修辞:“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婉约诗词侧重男女情爱, 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留连;形式婉丽柔美,含蓄蕴藉,缠绵细腻,清新绮丽。

1957年8月1日,毛泽东在《读范仲淹两首词的批语》中写道: “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 应当兼读。 ……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毛泽东对二者有所偏重,但他从不顾此失彼。与其说毛泽东诗词“不废婉约”,还不如说是柔情不可偏废。毛泽东诗词既长于“言志”,又擅于“缘情”。亲 情、爱情、友情、乡情之类,时常涌入心头笔端。《虞美人·枕上》就是明显带有婉约格调的作品,呈现出阴柔之美的艺术特色。

“虞美人”,是唐教坊曲。据说最初是咏项羽宠姬虞美人的,故以此得牌名。又名《玉壶冰》《忆柳曲》《一江春水》《宣州竹》等。词的上阕,写思念爱人夜不能寐的愁苦和寂寞。“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孤枕难眠,离愁重重堆压蓄积,犹如江海波浪翻滚。“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伴随愁苦而来的是无边难耐的寂寞,披衣起坐,翘望长空,指数星星,而星星居然也是一样的凄凉,形单影只。

词的下阕触景生情,说明缘何愁苦寂寞。“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彻夜难眠的煎熬,已使人满脑子空空如也,什么都不愿再想,但爱人的倩影却挥之不去,使人辗转反侧、长夜难熬。“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到黎明时分,望见西去的晓月,想到生活不能花好月圆,只有像“一 钩残月”那样的离散与凄凉,积压在心头的相思之苦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再也无法遏制而喷薄宣泄,顿时化作热泪夺眶而出,从而把作者的感情表达推到了极致。

词的上阕以一 “ 愁 ”字入手,极写思念之深切;下阕以一 “泪”字收笔,甚言思念之苦涩。夫妻爱侣之间的离情别绪自古以来就是诗词永恒主题之一。毛泽东的这首婉约风格的作品,意境凄清苍凉, 语言通俗明快、朴素而有风韵,读来自有婉转流丽、 情味悠长的美感。爱之深,思之切。壮怀激烈的毛泽东深夜独处时,也不免殷殷思念,无法入眠。这与古诗中的情愫并无二致。这何尝不是“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司马相如《凤求凰》)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楼春·春恨》)。 相思难眠,相思成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当愁愈积愈浓时,情感的闸门再也无法阻挡,到最后只有“泪千行”,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爱而相思,相思而愁,因愁而泪,《虞美人·枕上》循着这样的顺序表露情感历程。这是生活的逻辑,这是感情的轨迹, 步步推进, 层层深入, 一浪高过一浪, 直抒胸臆, 没有虚掩, 没有造作, 动人心魄,真可谓“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礼记·乐记》),“情不深则无以惊心动魄”(焦竑《雅娱阁集序》)。

杨开慧也十分爱慕她所钦佩的毛泽东。1929年6月,杨开慧在板仓曾笔述她与毛泽东相恋相爱的心路历程: “我大约十七八岁的时候,对于结婚有了我自己的见解,我反对一切旧仪式的结婚……不料我也有这样的幸运,得到了一个爱人!我是十分的爱他, 自从听到他许多的事,看见了他许多的文章、日记,我就爱了他。”杨开慧甚至表白: “我是为母亲而生之外,也是为他而生的。”

毛泽东与杨开慧这对风雨同舟的战友加心心相 印的夫妻之间的至真至美的爱情,导引我们走进《虞美人·枕上》这首词所营造的纯真而炽烈的感情世界。这首词与一般爱情诗不同,其中所蕴含的强烈情 感不是才子佳人的那种缠绵悱恻,更不是无聊文人所 热衷的那种风花雪月。毛泽东不是一位普通的青年,他也不是在向一位普通的女子倾诉。他们是搏击时代风潮的弄潮儿,是叱咤风云振翅双飞的比翼鸟。

(来源:《中国青年》杂志2024年第11期,作者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授、副院长、 一 级巡视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

点击查看“毛泽东诗词中的青春意气”系列其他文章

孩儿立志出乡关——《七绝·呈父亲》解析

惊涛拍岸怒声吼——《四言诗·〈明耻篇〉题志》解析

长歌痛悼思君深——《五古·挽易昌陶》解析

君行吾为发浩歌——《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解析

与天与地与人斗——《四言诗·奋斗》解析

一掬慈容何处寻——《四言诗·祭母文》解析

(责编:代晓灵、万鹏)
相关专题
· 汪建新专栏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