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學者專欄
分享

毛澤東詩詞中的青春意氣 ⑾ 

千秋暴動第一詩——《西江月·秋收起義》解析

汪建新

2024年09月24日13:58    

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初期我黨發動的三大武裝起義之一,中國共產黨進入創建工農革命軍進行武裝斗爭的嶄新階段。秋收起義是毛澤東軍事生涯的光輝起點,從此34歲的毛澤東開始了用槍杆子改寫中國歷史的漫漫征程。《西江月·秋收起義》是描繪這一偉大歷史事件的紀實之作,毛澤東生前沒有正式發表,它算不上毛澤東詩詞的代表作,但無論是對中國革命的道路探索、對毛澤東的革命人生,還是對毛澤東的詩詞創作而言,這首詞都具有不可低估的轉折意義,其特殊價值是其他任何作品都無法比擬的。

絕處求生的歷史事件

1927年,蔣介石背叛革命,瘋狂屠殺革命者,致使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遭到失敗。血腥的現實喚醒了中國共產黨,喚醒了處在水深火熱中的勞苦大眾,也促使致力於改造中國與世界的毛澤東幡然醒悟,認清了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的嚴重危害。在中國革命處於十字路口時,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俄租界三教街41號召開緊急會議,這就是八七會議。

在會議討論中,第一個站起來發言的是穿長衫的毛澤東,發言次數最多的也是毛澤東,共有7次發言。他從國共合作時不堅持政治上的獨立性、黨中央不傾聽下級和群眾意見、抑制農民革命、放棄軍事領導權等四個方面批評陳獨秀的右傾錯誤。關於軍事工作,毛澤東尖銳地指出:“從前我們罵中山專做軍事運動,我們則恰恰相反,不做軍事運動專做民眾運動。蔣唐都是拿槍杆子起家的,我們獨不管。”他著重強調:“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杆子中取得的。”這便是“槍杆子裡面出政權”的由來,這個論斷對中國革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八七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的方針,並決定在湘鄂粵贛四省發動秋收起義。毛澤東在會上當選為臨時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8月12日,毛澤東以中央特派員身份回到長沙,改組湖南省委,成立以毛澤東為書記的中共湖南省委前敵委員會作為秋收暴動的領導機構。8月31日,毛澤東乘火車從長沙前往安源。他走前先送楊開慧回板倉,要她照顧好自己的母親,管好三個孩子,參加一些農民運動。這次分手竟成了他們的最后訣別!

毛澤東在安源傳達中央八七會議精神和湖南省委的秋收暴動計劃后,裝作安源煤礦的採購員,由潘心源陪同前往銅鼓。不料,走到湖南瀏陽張家紡村時,被民團抓住。在被押送去民團總部處死的路上,毛澤東機智逃脫,死裡逃生。關於這段脫險情節,毛澤東在1936年同埃德加·斯諾談話時曾詳細作了描述:“直到離民團總部大約二百碼的地方,我才得到了機會。我在那地方掙脫出來,跑到田野裡去。我跑到一個高地,下面是一個水塘,周圍長了很高的草,我在那裡躲到太陽落山。士兵們追捕我,還強迫一些農民幫助他們搜尋。有好多次他們走得很近,有一兩次我幾乎可以碰到他們。雖然有五六次我已經放棄希望,覺得我一定會再被抓到,可是我還是沒有被發現。最后,天黑了,他們放棄了搜尋。我馬上翻山越嶺,連夜趕路。”

毛澤東於9月10日到達銅鼓縣的第三團,宣布把部隊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三團,向瀏陽進發。而在9月9日,震動全國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已按原定日期爆發。起義部隊約 5000人,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下轄三個團。湖南省委組織鐵路工人破壞了長沙至岳陽和長沙至株洲的鐵路。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師部在修水率第一團宣布起義,向平江方向推進。10日深夜,安源工人武裝和礦井隊起義,組成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二團,向萍鄉方向前進。這就形成了三路分別向平江、瀏陽、萍鄉推進的態勢。毛澤東興奮地寫下《西江月·秋收起義》:“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

因敵強我弱,起義軍受到重創。9月14日,毛澤東決定改變攻打長沙的計劃,命令起義各部迅速到瀏陽文家市集中。19日晚,在文家市召開了前敵委員會會議,決定起義軍及時從進攻大城市轉到向農村進軍。秋收起義的重大意義,在於起義失利后,及時放棄攻打大城市的計劃,它是中國共產黨人把戰略退卻和戰略進攻相結合的創舉。這才有了后來的引兵井岡、井岡山斗爭、井岡山根據地,才有了中國革命的峰回路轉和勃勃生機。

南征北戰的光輝起點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10月22日,長沙發生起義,湖南宣告對清朝政府獨立。月底,毛澤東參加駐長沙的起義新軍二十五混成協五十標第一營左隊,當了一名列兵。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3月10日,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毛澤東認為革命已經結束,於是退出軍隊,繼續求學。

青年時代的毛澤東,最大的志願是當一名教師,其次是記者。1921年初,毛澤東在新民學會討論“會員個人生活方法”時說:“我可願做的工作,一教書,二新聞記者,將來多半要賴這兩項工作的月薪來生活。”這年底,毛澤東在補填《少年中國學會會員終身志業調查表》時,在“終身欲研究之學術”欄中,填寫了“教育學”﹔在“終身欲從事之事業”欄中,填寫了“教育事業”﹔在“將來終身維持生活之方法”欄中,填寫了“教育事業之月薪報酬及文字稿費”﹔在“備考”欄中,填寫了“所志願之事業現時還隻著手准備,預備三年或四年后個人須赴國外求學,至少五年,地點在俄,后回國從事所欲辦之事業”。從這份調查表中可以看出,毛澤東對從事教育事業不僅目標堅定,而且有著具體的計劃。這個志願對其一生都有影響,當他成為黨的領袖后,還曾多次談到自己當教師的志願。即使到了晚年,他也仍念念不忘自己曾短期從事的教書生涯。

毛澤東的人生軌跡並沒有像他最初所預想的那樣行進。內憂外患的民族危機,滾滾向前的革命洪流,救國救民的宏大抱負,徹底改變了毛澤東的職業生涯設計,他逐步成為一個以天下為己任的職業革命家。但毛澤東沒有料想到,他后來會成為一個領兵打仗的軍事統帥。

大革命失敗之前,毛澤東做過學生運動、工人運動、農民運動和統一戰線工作,卻從來沒有做過軍事工作。1963年9月,毛澤東與新西蘭共產黨主席威廉斯談話時說:“白色恐怖一來,工會、農會都被搞掉,我們毫無辦法,隻好拿起槍來同國民黨打仗。事前沒有准備,包括我在內,在那時候以前也沒有想到過自己要去打仗。誰叫我們去打仗的呢?是帝國主義和它的走狗蔣介石的白色恐怖逼著我們去打仗的。我以前的職業是小學教員,不是軍官,所以根本沒有想到打仗那回事。雖然那時我已做了六七年黨員,做過各種工作:工會工作,農民工作,在國共合作時期也做過國民黨工作,也搞過學生運動,就是沒有准備要打仗。”1965年3月23日,毛澤東在武昌東湖會見由外交部部長哈桑·穆拉維德率領的敘利亞訪華友好代表團時,也曾坦率地說:“像我這樣一個人,從前並不會打仗,甚至連想也沒想到過要打仗,可是帝國主義的走狗強迫我拿起武器。”“是什麼原因使我到軍隊中去的?還是帝國主義、蔣介石殺人。”

《論語·衛靈公》有雲:“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毛澤東也是“軍旅之事,未之學也”,他沒有上過軍事院校,他的軍事本領是在硝煙彌漫的戰爭中磨礪出來的。而毛澤東的軍旅生涯是從秋收起義開始的,這是毛澤東人生經歷的一個重大轉變。從秋收起義到新中國成立,毛澤東打了20多年的仗。這期間,他從34歲到56歲,正是他一生中最年富力強的青壯年時期,也是他最主要的軍事生涯時期。他邊學邊干,邊干邊學,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打出了一片新天地,打出了一個新中國。“毛主席用兵真如神”,長征組歌中的這一詩句,以生動筆觸謳歌了毛澤東出神入化的軍事指揮藝術。

軍旅詩詞的開篇之作

《西江月·秋收起義》最早非正式發表在《中學生》雜志1956年8月號,是謝覺哉在《關於紅軍的幾首詞和歌》一文中披露的,詞題是《秋收暴動》。1957年7月,《解放軍文藝》一篇評論毛澤東詩詞的文章也披露了這首詞。1986年9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詩詞選》將其收入“副編”,這首詞才正式發表。編者根據毛澤東修改稿,將“修銅”改為“匡廬”,將“便向平瀏直進”,改為“要向瀟湘直進”。1996年9月,又收入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詩詞集》一書的“副編”。這首詞未見有作者手跡留存。

上闋寫秋收起義隊伍的組成和暴動計劃的進攻方向。“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近乎白話,開宗明義。起義部隊既有國民革命軍,又有工農武裝,特別是農軍所佔比重較大。“軍叫工農革命”,秋收起義部隊破天荒地使用了“工農革命軍”的番號。“旗號鐮刀斧頭”,起義軍軍旗底色為象征革命的紅色,旗中央是代表中國共產黨的白色五角星,五角星內鑲著鐮刀和斧頭,代表農民和工人﹔旗面一側寫著“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這面旗幟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工農革命武裝力量的重要標志。起義籌備階段,毛澤東在給中央的信中,明確指出:“國民黨旗子已成軍閥的旗子,隻有共產黨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斧頭本應是鐵錘,因為鐵錘看上去像斧頭,人們都誤以為是斧頭。當年曾有一副這樣的對聯:“斧頭劈出新世界,鐮刀割斷舊乾坤。”工農革命軍軍旗的升起, 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正確方向。

“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匡廬”“瀟湘”原作“修銅”“平瀏”,較為直白和寫實。修水、銅鼓都是秋收起義的主要策源地,而平江、瀏陽是進攻方向。修改之后,以廬山代表江西,以湘江和瀟水代表湖南,詩意大為增強。“不停留”突出了起義軍勇往直前﹔“直進”表現了直搗敵人要害的堅強意志,也隱含了進攻長沙的原定計劃。由此可以判定,該詞寫於秋收起義之初的階段。

下闋著重分析秋收起義的原因、浩大聲勢與深遠影響。“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階級矛盾異常尖銳,廣大農民同仇敵愾。“重重”形容地主壓迫沉重,“個個”突出農民反抗的勢力之強。隨著階級矛盾的激化和共產黨人的引導,農民群眾不斷覺醒,武裝暴動一觸即發。“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秋天是收獲的季節,農民本應充滿獲得感,卻因地主重重壓榨而變得愁思百結、暮雲沉沉。“霹靂”是風暴雷雨前的征兆。秋收起義猶如一聲疾雷迅猛爆發,使敵人猝不及防。

《西江月·秋收起義》在直陳其事中抒懷言志,將情志寓於記事之中,其詞句朴實,但卻力勝千鈞。短短50 個字, 真實再現了秋收起義的歷史, 深刻揭示了秋收暴動的根源,具有獨特的詩史價值。

毛澤東一生的詩詞創作有三個高峰期,分別是井岡山斗爭和中央蘇區時期、長征時期、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西江月·秋收起義》是毛澤東的第一首軍旅詩詞,具有裡程碑意義。毛澤東在《念奴嬌·井岡山》中感慨“猶記當時烽火裡,九死一生如昨”,這種人生體驗要從秋收起義算起。此前的毛澤東詩詞,也寫得心潮激蕩、慷慨激昂,為中國的前途命運憂患與吶喊,抒發一個熱血男兒的宏圖大志和壯懷激烈,寄寓一個革命志士對崇高事業的深邃思考和積極探索。但那種“書生意氣”與“馬背吟詩”相比,無論是內容、題材還是風格都存在巨大差異。《西江月·秋收起義》之后,毛澤東的詩風轉入紀實,走向戰爭。炮火硝煙不再是想象中的場景畫面,而是他的生存狀態,“鼓角”“炮聲”“開戰”“戰地”“行軍”“命令”“槍林”“鏖戰”“彈洞”等描寫戰爭的字眼頻繁出現。毛澤東的軍旅詩詞筆力雄健,是他親歷的戰爭風雲的真實寫照,成為謳歌人民戰爭的壯麗史詩,也是毛澤東詩詞中藝術成就最高的精彩華章。

(來源:《中國青年》雜志2024年第17期,作者系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教授、副院長、一級巡視員,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副會長)

點擊查看“毛澤東詩詞中的青春意氣”系列其他文章

孩兒立志出鄉關——《七絕·呈父親》解析

驚濤拍岸怒聲吼——《四言詩·〈明恥篇〉題志》解析

長歌痛悼思君深——《五古·挽易昌陶》解析

君行吾為發浩歌——《七古·送縱宇一郎東行》解析

與天與地與人斗——《四言詩·奮斗》解析

一掬慈容何處尋——《四言詩·祭母文》解析

一鉤殘月向西流——《虞美人·枕上》解析

憑割斷愁絲恨縷——《賀新郎·別友》解析

萬類霜天競自由 ——《沁園春·長沙》解析

蒼涼沉郁心潮涌——《菩薩蠻·黃鶴樓》解析

(責編:代曉靈、萬鵬)
相關專題
· 汪建新專欄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