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學者專欄
分享

毛澤東詩詞中的青春意氣⑩ 

蒼涼沉郁心潮涌——《菩薩蠻·黃鶴樓》解析

汪建新

2024年08月19日16:42    

人們每當談論起毛澤東詩詞,首先會想到它視通萬裡、思接千載、縱橫捭闔、氣勢恢宏的豪放風格,感嘆它慷慨激昂、雄渾豪邁、直抒胸臆、蕩氣回腸的審美特征。毛澤東詩詞也蘊含著蒼涼沉郁的悲涼淒苦、濃郁憂憤、沉思孤寂、千慮填胸。豪放恰似激流奔騰,一瀉千裡﹔沉郁仿佛海底潛流,厚重深沉。1927年,中國革命處於危急關頭,毛澤東的心境極其復雜,《菩薩蠻·黃鶴樓》是毛澤東詩詞中寫得最為凝重沉郁的作品,表現了青年毛澤東在中國革命遭遇重大挫折時的蒼涼心境和堅定意志,體現出毛澤東壯懷激烈和愈挫愈勇的政治家品格。

山雨欲來風滿樓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國共產黨於廣州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國共合作的決議。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孫中山主持召開了有共產黨人參加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建立了國共兩黨合作的統一戰線。1926年7月,北伐戰爭開始,北伐軍所向披靡,迅速席卷了半個中國。隨著革命的深入,一股以蔣介石為首的政治暗流蠢蠢欲動,革命危機四伏,蔣介石限制共產黨、篡奪國民黨領導權的陰謀步步得逞。更為嚴重的是,陳獨秀犯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對國民黨右派的反革命行徑一再妥協退讓,對工農群眾的革命運動不斷進行壓制和阻撓。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4月18日,他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並宣布武漢國民政府為非法。蔣介石叛變后,陳獨秀等人又寄希望於汪精衛和唐生智,企圖仰仗他們的勢力東征討蔣,這一希望很快成為泡影,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已經危如累卵。

1926年12月初,33歲的毛澤東抵達武漢。他擔任中共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書記,在武漢建立了中央農委辦事處。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毛澤東實地考察了湖南湘潭、湘鄉、衡山、醴陵、長沙五縣的農民運動,寫出了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1927年3月,毛澤東在武昌創辦了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毛澤東積極探索中國革命的道路,但他的正確主張,屢屢遭到陳獨秀的排斥和壓制。4月27日至5月9日,在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毛澤東提出一個農民運動決議案,主張解決農民急需解決的土地問題。大會沒有採納,甚至沒有進行討論。

毛澤東預感國內革命形勢將會突變,一場血腥劫難即將來臨,而自己的正確主張又不被中共中央所接受,他對中國革命的前途與命運焦慮萬分。在一個陰雨天,毛澤東邁著沉重的步伐,佇立於黃鶴樓舊址,面對茫茫楚天,滔滔江水,憂心郁憤,心潮起伏,吟成了深沉而激昂的《菩薩蠻·黃鶴樓》。

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

黃鶴知何去?剩有游人處。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這首詞最早發表在《詩刊》1957年1月號,總題為《舊體詩詞十八首》,此詞題為《黃鶴樓》,未標明寫作時間。同年1月29日《人民日報》轉載。1963年12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毛主席詩詞》時,此詞題為《菩薩蠻·黃鶴樓》,標明寫作時間為“一九二七年春”。

這首詞現在所見存留作者五件手跡。其一,詞末寫有“調寄菩薩蠻登黃鶴樓一九二七”字樣,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的《毛澤東詩詞手跡》(線裝書局2001年8月版)收入此件。其二、其三、其四均無標題。其五,標題為《菩薩蠻》。五件手跡均是豎寫,無標點符號。

五件手跡,有一句還有一件手跡,費枝美、季世昌著《毛澤東詩詞新解》(中央文獻出版社、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12月版)一書介紹,系由他人將其一手跡中“把酒酎滔滔”的“酎”字改為“酹”字而成。1985年2月11日《北京晚報》刊登的蕭關《毛澤東同志改錯字》一文介紹:1957年初,該詞發表后,復旦大學中文系二年級學生黃任軻、江蘇省泰縣一個小學校長、福建省南平縣的讀者陳治等人,專門致信毛澤東,指出《菩薩蠻·黃鶴樓》中“把酒酎滔滔”中“酎”字,應該用“酹”字。毛澤東看完后,讓中央辦公廳秘書室給他們回信,告訴他們所提意見是對的。

此外,“黃鶴知何去”一句,《詩刊》1957年1月號發表時句末為逗號,1963年12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毛主席詩詞》時改為問號。“心潮逐浪高”一句,《詩刊》1957年1月號發表時句末為句號,1963年12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毛主席詩詞》時改為感嘆號。

千古共賦黃鶴樓

《菩薩蠻·黃鶴樓》的題目是“黃鶴樓”。黃鶴樓,故址在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城西蛇山上的黃鵠磯北端,瀕臨萬裡長江。始建於三國吳黃武二年(223年),因流傳著駕鶴成仙的神話而得名。這裡風景秀麗,自古有“天下絕景”之美譽,唐代詩人崔顥《黃鶴樓》一詩更使其名揚四海。歷代屢加重修。清光緒十年(1884年),黃鶴樓毀於大火,僅余攢尖銅頂一座。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湖北巡撫端方在黃鶴樓故址附近修建兩層西式紅色洋樓,稱“警鐘樓”。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湖北軍學界籌資於蛇山建風度樓和抱冰堂,張之洞題寫“奧略樓”三字作為樓匾,游人習以之為黃鶴樓。現存建筑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計,重建於1985年。

《菩薩蠻·黃鶴樓》通過對登臨黃鶴樓舊址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的描寫,深刻反映了1927年春大革命所面臨的嚴峻形勢,表現了作者對中國革命前途命運的深深憂慮。林克在《憶毛澤東學英語》中寫道——1957年5月21日,毛澤東在學英語休息時說:“《菩薩蠻·黃鶴樓》是描述大革命失敗前夕,心潮起伏的蒼涼心境。”1958年12月21日,毛澤東在《毛主席詩詞十九首》的書眉上對《菩薩蠻·黃鶴樓》批注道——“心潮: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敗的前夕,心情蒼涼,一時不知如何是好,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號,黨的緊急會議,決定武裝反擊,從此找到了出路。”

“蒼涼”,本義是荒蕪悲涼,有寒涼、淒涼、淒慘之意。如唐代皎然《集湯評事衡湖上望微雨》“蒼涼遠景中,雨色緣山有”﹔宋代蘇軾《浴日亭》“已覺蒼涼蘇病骨,更煩沆瀣洗衰顏”﹔明末清初顧炎武《言州歸祚明戴笠王仍潘檉章四子韭溪草堂聯句見懷二十韻》“蒼涼悲一別,廓落想孤棲”。毛澤東筆下的“蒼涼”,是一種寒涼心境,也是一種悲愴詩境。猶如司空圖《二十四詩品·悲慨》:“大道日喪,若為雄才。壯士拂劍,浩然彌哀。蕭蕭落葉,漏雨蒼苔。”《菩薩蠻·黃鶴樓》筆力蒼勁,一任胸中激憤噴發而出,為之浩嘆,為之憂傷,浸透著深沉的寓意、真切的感懷、旺盛的激情和磅礡的力量。

詞的上闋寫景。登高望遠,茫茫沉沉,莽莽蒼蒼,自遠而近,宏偉壯彩。“茫茫九派流中國”,“茫茫”,指時空的悠遠廣大之貌。“九派”,與《七律·登廬山》“雲橫九派浮黃鶴”中的“九派”所指相同,毛澤東曾於1959年12月29日致鐘學坤的信中作出解釋:“九派,湘、鄂、贛三省的九條大河。究竟哪九條,其說不一,不必深究。”“中國”,指中國中部地區。“沉沉一線穿南北”的“一線”,指京漢、粵漢鐵路。“流中國”與“穿南北”,一水一陸,恰成對稱。“煙雨莽蒼蒼”,春天陰雲密布,煙雨蒙蒙,景色迷茫。“龜蛇鎖大江”,漢陽的龜山和武昌的蛇山隔江對峙,封鎖大江。“茫茫”“沉沉”“莽蒼蒼”“鎖”,幾個字眼令人感到壓抑,充分烘托了撼人心魄的悲劇氛圍,准確地表達了毛澤東對大革命遭受挫折和失敗的蒼涼迷茫、沉重壓抑之感。整個上闋,寓情於景,動人心魄,凸顯了悲劇美的震撼和魅力。

詞的下闋抒情,倚危把酒,懷古思今,應物斯感,由境及心,豪放深沉。“黃鶴知何去?剩有游人處”,化用唐人崔顥《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詩句,一則點題,再則借鶴去樓空的典故,表達作者沉重的心境。但這裡所要表達的感觸與崔顥吊古懷鄉的心情並不相干,只是用黃鶴樓逸事作為一種陪襯,透露出“一時不知如何是好”的處境和憂憤。作者不關心黃鶴飛往何處,而是揪心於“游人處”的困境與轉機。“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毛澤東以天下為己任,於悲憤中奮起,以酒酹江,寄情江濤,心潮翻滾,沉郁中透出剛強,嘆惋中發出誓言。這是毛澤東在挫折中勇毅,在危難中抗爭的心跡,也是他詩風雄渾的感情基礎。

一樣酒酹兩樣情

文有文眼,詩有詩眼,詞有詞眼。“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一句,是這首詞的詞眼。而要讀懂這句話,關鍵是要把握“酹”的中國文化意味。“酹”並非常用字,毛澤東出現“酎”字的筆誤也在情理之中。“酎”是名詞,指反復釀制而成的醇酒﹔“酹”是動詞,指把酒洒澆在地上,是古代用酒澆在地上祭奠鬼神或對自然界事物設誓的一種習俗。《后漢書·張奐傳》有:“以酒酹地。”李白《山人勸酒》有:“舉觴酹巢由,洗耳何獨清。”

很多人是通過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一句接觸到這個“酹”字的。蘇東坡出身書香門第,但一生仕途坎坷,長期處於新舊兩派激烈斗爭的夾縫中,壯志難酬。《念奴嬌·赤壁懷古》寫於蘇東坡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的第三年,雖不是他最落寞潦倒的時候,但也正值人生失意之時。該詞是蘇東坡豪放詞風的扛鼎之作,描寫的景物闊大深邃,堪稱“視通萬裡”﹔追溯的歷史波瀾壯闊,可謂“思接千載”。然而,從故國神游一回到眼前現實,蘇東坡又黯然神傷。蘇東坡“酹江月”,祭奠的對象是什麼呢?是不可逆轉的早生華發?還是郁郁寡歡的壯志難酬?不難想見蘇東坡生不逢時,有志無成,心有不甘的無限哀婉。“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結語,使奔放的詩情戛然而止,偃旗息鼓。全詞感情以熱情謳歌心中的崇高理想開始,以抒寫內心理想破滅的苦悶告終,由高昂轉為落寞,令人不勝唏噓。

毛澤東的“酹滔滔”與蘇東坡的“酹江月”,形式上類似,而實質上迥異。毛澤東所“酹”的對象,不是易逝的流年,不是個人命運的沉浮,而是轟轟烈烈的大革命以及被屠殺的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在中國文化習俗中,酹酒,還有著壯士出征的“壯行酒”意味,不僅有化悲痛為力量的剛毅,更有“一個人倒下去,千百個人站起來”的勇猛。隻有同時理解到祭奠酒和壯行酒的雙重寓意,才能真正領略到毛澤東臨危不懼、愈挫愈勇、斗爭到底的革命家本色。正如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所說,面對大革命失敗的挫折,面對反動派的血腥屠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並沒有被嚇倒,被征服,被殺絕。他們從地下爬起來,揩干淨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們又繼續戰斗了”。

清代沈德潛《說詩日卒語》有雲:“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學識,斯有第一等真詩。”蘇東坡是立於非古戰場之地故國神游,以局外人身份抒發思古之幽情,表達人生不如意之慨嘆,所思所慮跳不出感時傷懷的“小我”。毛澤東則是作為革命者置身於大革命的風口浪尖審視現實,引發對革命危局的沉郁焦慮和對前途命運的深邃思考。很顯然,毛澤東之“酹”所抒發的感情,不是拘於個人境遇浮沉而生發的“小我”之情,而是共產黨人為了革命理想不屈不撓、浴血奮戰的“大我”之情,體現出崇高偉岸的非凡境界。

《菩薩蠻·黃鶴樓》一氣呵成,含蓄而凝重的風格,沉郁而高昂的基調,雄渾而充盈的氣勢,給人以廣闊的想象空間和幽深豪邁的美感。“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把全詞所言之景、所抒之情,均收束其中,如激流歸大海,既收得盡,又含不盡之意,將整首詞的情感基調由“悲涼”提升到“悲壯”,令人精神為之一振。據說,當日與詩人同行的楊開慧聽了這首詞后說:“潤之,這首詞真好,前幾句太蒼涼了,后幾句一變而顯得昂揚,激動,我聽了心緒也難平。”毛澤東說:“目前武漢的這個局勢,叫人心緒怎麼靜得下來!不過,我想,辦法總會是有的。”

(來源:《中國青年》雜志2024年第15期,作者系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教授、副院長、一級巡視員,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副會長)

點擊查看“毛澤東詩詞中的青春意氣”系列其他文章

孩兒立志出鄉關——《七絕·呈父親》解析

驚濤拍岸怒聲吼——《四言詩·〈明恥篇〉題志》解析

長歌痛悼思君深——《五古·挽易昌陶》解析

君行吾為發浩歌——《七古·送縱宇一郎東行》解析

與天與地與人斗——《四言詩·奮斗》解析

一掬慈容何處尋——《四言詩·祭母文》解析

一鉤殘月向西流——《虞美人·枕上》解析

憑割斷愁絲恨縷——《賀新郎·別友》解析

萬類霜天競自由 ——《沁園春·長沙》解析

(責編:代曉靈、萬鵬)
相關專題
· 汪建新專欄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