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習近平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薛慶超

2017年12月21日15:15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摘 要] 習近平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到嶄新階段,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內涵,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治國理政,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對國內外重大挑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強大精神力量。

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中,一貫繼承、弘揚、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大力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內涵、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治國理政、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對國內外重大挑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到嶄新階段,有力凝聚了民族精神,得到全世界中華兒女高度認同,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強大精神力量。

一、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脈”和“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有力增強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馬克思說:“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習近平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升華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脈”和“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使其成為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老根”,為世界上所有華人提供了“精神家園”,使之找到了自己的“基因”所在,有力增強了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一個人有自己的基因,一個家族有自己家族的基因,一個民族有本民族的基因。習近平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21世紀的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人類進步一日千裡,各種思潮洶涌澎湃,各種學說潮起潮落。此時此刻,人們更需要自己的精神寄托和共同的“精神家園”。中華文化強調“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以德治國、以文化人﹔“君子喻於義”“君子坦蕩蕩”“君子義以為質”﹔“言必信,行必果”“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德不孤,必有鄰”“仁者愛人”“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習近平認為:“像這樣的思想和理念,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這些思想和理念,既隨著時間推移和時代變遷而不斷與時俱進,又有其自身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我們生為中國人,最根本的是我們有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我們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充分體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升華。”因此,習近平站在21世紀的時代高度,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出發,高屋建瓴,氣貫長虹,深刻總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發展的內在關系與生命力、影響力、凝聚力和創造力,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出新的判斷、新的概括和新的定義,賦予嶄新的時代內涵:“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習近平認為,中國共產黨提倡和弘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隻有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富營養,才會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這樣,就把古老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下子打通了、聯通了、暢通了,將它們貫通在一起、聯結在一起、融合在一起,使中華民族的歷史基因得以世代傳承,永葆其青春活力和時代魅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文化血脈”。中華民族發展過程中,從《竹書紀年》《尚書》《論語》《道德經》到二十四史,從孔子、孟子、老子、孫子、墨子、韓非子到文學、史學、哲學、經學、醫學等,從“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到“神農嘗百草”“倉頡造字”,從精衛填海、煉石補天、后羿射日到嫦娥奔月、愚公移山、天人合一,都屬於中華文化的范疇。在人類文明史上的古代中國、古代印度、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古代希臘等文明古國中,有的衰弱了,有的落后了,有的斷代了,有的消亡了,唯有中華民族一直延續著創造著五千多年有文字記載的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一直延續著創造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與進步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而且,中華文化把56個民族、13億多人緊密團結在一起,緊緊凝聚在一起,共存共榮,共同發展。中華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共同經歷的奮斗歷程,蘊含著中華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貫穿著中華民族共同堅守的理想信念,是中華民族共同創造的精神家園。中國能夠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多民族文明古國持久發展,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包容性的中華文化功不可沒。習近平強調,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隻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推進人類各種文明交流交融、互學互鑒,是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各國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現在,無論是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和台灣地區,還是全世界的華人華僑,都充分認同中華文化這一“民族文化血脈”。孔子及其學說,不僅得到海峽兩岸的充分認同,而且得到全世界華人華僑的充分認同。完全有理由認為,中華文化的“民族文化血脈”作用,不僅在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且必然在實現祖國統一中發揮更大作用。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習近平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古人說,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就是中華民族“精神命脈”的具體體現。有了這種“精神命脈”的傳承與延續,在民族危機到來時,就可以同仇敵愾,共赴國難,就能夠“殺身成仁”,“視死如歸”,“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在14年中華民族抗日戰爭中,楊靖宇、趙尚志、左權、彭雪楓、佟麟閣、趙登禹、張自忠、戴安瀾等一批抗日將領,八路軍“狼牙山五壯士”、新四軍“劉老庄連”、東北抗日聯軍“八女投江”女戰士、上海“八百壯士”等眾多英雄群體,就是中國人民不畏強暴、以身殉國的杰出代表。“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有了這種“精神命脈”的發揚光大,中國改革開放后,就能夠“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以中華民族“兼收並蓄”的“包容精神”,大踏步趕上世界發展潮流,“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習近平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黨的十八大以來,將中華文化確定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使中華文化貫通古今,既承載歷史、承接歷史、傳承歷史,又連接現實、服務現實、指導現實、開拓未來。當前“我們正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可以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發掘歷史智慧、汲取政治智慧,延續、發展中華民族“精神命脈”,作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習近平要求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古詩文經典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成了我們的基因。我們現在一說話就蹦出來的那些東西,都是小時候記下的。語文課應該學古詩文經典,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傳承下去。”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習近平強調“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

下一頁
(責編:曹淼、謝磊)
相關專題
· 《行政管理改革》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