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習近平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3】

薛慶超

2017年12月21日15:15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三、向世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中國話語體系,發出“一帶一路”倡議,“協和萬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力體現中華民族的“軟實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大貢獻。習近平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他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對國際問題、闡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取得令人鼓舞的巨大成果。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一帶一路”。“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商貿路線,成為東方與西方經濟、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並形成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特征的“絲綢之路”精神。習近平借用“絲綢之路”歷史符號,2013年在哈薩克斯坦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在印度尼西亞提出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旨在喚起沿線國家歷史記憶,繼承和發揚“絲綢之路”精神,把中國發展同沿線國家發展結合起來。“一帶一路”賦予“絲綢之路”全新的時代內涵——以中國發展為契機,讓更多國家搭上“中國發展快車”,幫助他們實現發展目標。“一帶一路”倡議順應時代要求和各國發展願望,具有深厚歷史淵源和人文基礎,彰顯中國作為“負責任世界大國”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通過“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展現出一個擁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大國應有的胸懷和心志,“以天下為己任”,大力弘揚中華文化優秀傳統,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為人類共同發展進步做出積極貢獻。同時,“一帶一路”符合中國經濟發展內生性要求,有助於帶動中國邊疆民族地區發展。“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已經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響應支持,帶動了各國經濟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倡議來自中國,成效惠及世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協和萬邦”。中國古代經典《尚書》提出:“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勛,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 光被四表,格於上下。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其意是,古代傳說,帝堯放勛,深思嚴謹,謙恭禮讓,澤披四方,普照大地,明察俊才,親密同族﹔同族和睦,民眾團結,協調各國,友善和睦。深刻表達了自古以來中華民族追求光明磊落,道德高尚,家族和睦,社會和諧,“協和萬邦”的理念。由此証明,“協和萬邦”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源頭、歷史基因與中華民族的行為方式。2015年習近平在新加坡指出:“和平發展思想是中華文化的內在基因,講信修睦、協和萬邦是中國周邊外交的基本內涵。” 習近平將“協和萬邦”點石成金,賦予中國外交時代內容,作為中華民族與各國和平共處的歷史基因予以廣泛傳播,收到巨大成效。說明中華民族一直具有能使“九族既睦,百姓昭明,萬邦和睦”的理念,中國從來就是一個愛好和平、講求睦鄰友好的國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中國發展了、中國強大了,給世界帶來的是機遇而不是威脅,是和平而不是動蕩,是進步而不是倒退。歷史已經証明,中國這頭醒來的“東方雄獅”不是侵略性的獅子,而是自古以來就主張“協和萬邦”的獅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現代世界,隨著人類發展與科技進步,特別是互聯網蓬勃興起,地球已成為“地球村”。列寧說:“隻有用人類創造的全部知識財富來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共產主義者。”鄧小平指出:“任何一個國家要發展,孤立起來,閉關自守是不可能的。”“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當前,國際形勢呈現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和社會信息化等前所未有的“新常態”。日益嚴重的環境保護問題、氣候變化問題、資源短缺問題、網絡犯罪問題、恐怖主義問題等,對國際秩序和人類生存構成嚴峻挑戰。人類隻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逐漸成為各國共識。中華文明歷來崇尚“以和邦國”“和而不同”“以和為貴”。《孫子兵法》是著名軍事著作,開頭卻講:“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精髓是慎戰、不戰。幾千年來,這些理念世代相傳,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化為中國人民的基因,滲透在中國人民的血液中,銘刻在中國人民的心中,成為人人耳熟能詳的基本常識。習近平初任黨的總書記時就指出,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面對世界經濟的復雜形勢和全球性問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因此,要以“命運共同體”的新視角,尋求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的新內涵。2014年習近平在德國指出:“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一個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傳的民族精神中來進行基因測序。有著五千多年歷史的中華文明,始終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諧的追求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國人民的血脈之中。中國自古就提出了‘國雖大,好戰必亡’的箴言。‘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化干戈為玉帛’‘國泰民安’‘睦鄰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傳。中國歷史上曾經長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但沒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國的記錄。我們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對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的文化傳統的繼承和發揚。”2017年初習近平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全面闡述“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要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不能搞“一國獨霸”或“幾方共治”。世界命運應該由各國共同掌握,國際規則應該由各國共同書寫,全球事務應該由各國共同治理,發展成果應該由各國共同分享。他說,大道至簡,實干為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關鍵在行動。國際社會要從伙伴關系、安全格局、經濟發展、文明交流、生態建設等方面做出努力,堅持對話協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贏、交流互鑒、綠色低碳,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同時,他明確表示,中國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打造伙伴關系、支持多邊主義的決心不會改變。中國古人說:“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目標,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才能實現。中國願同聯合國成員國、國際組織和機構一道,共同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進程。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這一論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廣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指明了方向。“上下交而后能成和同之治。”“法者,治之端也。”“天下之事,慮之貴詳,行之貴力,謀之在眾。”“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勠力同心”,“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中華民族立足中國歷史、中國國情、中國國土,吸吮著五千多年歷史文化積累的精神養分,延續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血脈,凝聚著十三億多中國人民的磅礡之力,具有無比廣闊的時代舞台,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具有無比美好的發展前景,一定能夠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來源:《行政管理改革》2017年第12期

上一頁
(責編:曹淼、謝磊)
相關專題
· 《行政管理改革》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