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區域性特征及其平衡重構  【2】

何元鋒

2017年12月21日15:11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二、區域發展不平衡形成的原因

區域和區域關系在我國歷來地位重要、關系重大。我國的地區差異和發展不平衡由來已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經歷了縮小到擴大兩個時期。目前,這種不平衡和差距仍在擴大,而且出現了新情況和新動因,需要我們正確認識和准確理解。

(一)從平衡到非平衡的歷史演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在區域關系上經歷了平衡與不平衡兩個時期的政策調整。改革開放前,國家的區域政策主要是平衡沿海與內地發展,主要措施是沿海支援內地,工業向內地搬遷,政策向內地傾斜。實踐証明,這種做法是深謀遠慮的。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的區域政策調整為東部沿海地區先行一步、優先發展,採取的措施主要是在沿海地區建特區,沿海先開放先改革,政策向沿海地區傾斜。這種政策獲得了巨大成功,否則不可能有今天的中國奇跡和新時代,但產生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二)東部先行的歷史現實依據及其政策傾斜

我國人口分布總體呈現東多西少、東密西疏格局,東部、中部地狹人多,西部尤其是西北地廣人稀。這種格局是在農業經濟時代形成的。和區位及西方的因素結合,對我國近現代經濟走向發生了深遠影響。我國的現代化轉型,是在西方的強勢侵入下從屈辱中開始的。海洋是近現代世界經濟和貿易的主要通道。西方人主要自海上打進中國國門,西方的現代工商業和文明,就此在沿海布局擴展,沿海和東部地區首先受到影響,總體形成了中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沿海近現代工商業社會和內陸傳統農業社會的畸形二元結構形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進行了大規模的內地現代化建設,西部從此有了現代工業和現代城市文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需要打開國門借助西方的市場、技術、資本和經驗發展自己,開放地域的選擇至關重要。東部優先、東南先行政策的確立,主要是根據外向型發展的市場原則制定的。東部沿海地區地緣優勢突出,與歐美和日本等貿易交往便捷,易於借力。

為支持東部優先發展,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特殊的優惠政策,涉及改革、市場、開放、人才、產業、交通、財稅、金融、項目、投資和資源等領域。交通是東部先行,重大產業項目是東部先投,主要改革和開放措施是東部先試,財稅金融和外貿政策向東部傾斜。同時,針對東部能源資源短缺、西部和東北資源富集的區域特點,為了保障和支持東部,對自然資源實行國家壟斷和管制配置,加劇了西部的劣勢、減弱了東北和其他一些地方的優勢。由此導致其他區域尤其是西部發展要素的大量東流南下和工業在市場競爭中的結構性塌陷。當然,東部對其他地區尤其是西部也有非常重大的貢獻,主要是通過中央財政進行轉移支付和支持,吸納其勞動力就業,拉動其能源資源類工業發展。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國一盤棋精神和巨大優越性所在。

(三)東部的市場競爭發展新優勢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區域之間差別並非特別嚴重,甚至東北和中西部一些地方的工業基礎要強於東部一些地區。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全國各個區域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和發展,已經完全今非昔比。但從區域之間比較觀察,分化和不平衡也迅速形成,東部和西部迅速裂變為發達與欠發達的兩極,東北經濟重要性相對下降並進入艱難轉型,中部則形成了明顯依托甚至依附於東部的新發展形態。這種狀況,可以分為三個歷史階段來解釋:早期是東部優先政策導向發揮了決定性作用,主要是吸引國內外各類要素向沿海聚集,推動其市場化、工業化和國際化從小到大甚至從無到有迅速成長。第二階段是鄧小平同志南巡之后,東部優先政策助推東部地區的市場化、工業化、國際化和城市化形成四輪驅動格局,發展水平全面超越其他地區,走出去和國際競爭力基本形成。現在則是東部的國際國內市場競爭優勢全面形成,與中部、東北和西部地區的發展水平與競爭能力已經不在一個層次上。

用經濟學方法來分析,關鍵在於東部與其他地區的區域比較成本差異。東部優先的政策導向,對降低東部地區的發展成本、提升其要素聚集能力關系重大。但東部沿海地區內在具備的區域比較成本低於其他地區的優勢,則是更為重要的原因。沿海具有人口多空間小、銷售市場大、運銷成本低效率高、企業距離國內外兩個主要市場近、產品水運海外和原料從海外獲取成本低的明顯優勢。在目前的交通運輸條件下,遠距離和大批量大噸位物資運輸,海運成本遠遠低於陸運成本。這也是全球發達地區基本分布在沿海,落后和貧窮地區多數都在內陸的重要原因。

總之,東部地區已經完成了從區位優勢、政策優勢向全面市場競爭優勢和發展優勢的歷史性跨越,其他地區程度不同存在各種困難和問題,這是目前我國區域不平衡依然在加劇的根本原因。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曹淼、謝磊)
相關專題
· 《行政管理改革》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