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論壇理論研究中心
2016年07月26日08:33 來源:《國家治理》周刊
進行風險預測,把握政府治理走向
大數據在社會公共領域內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突出表現在“風險預測”功能。如預防犯罪和自然災害、進行流行病預警、緩解交通壓力等。那麼,究竟該如何利用大數據進行風險預測?
搜集信息,建立數庫。公共衛生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政府更好、更快、更及時地發現某一地區正在發生或將要發生的公共衛生事件成為政府提供優質的公共衛生服務、及時處理公共衛生事故的重要表現。2006年以來,北京東城區依托社區衛生服務信息系統建設,納入轄區內38個社會衛生服務中心,約100萬人的個人醫療檔案和220多萬份的電子病歷檔案,以每天新增3000多條記錄的速度更新。東城區依托社區衛生服務信息系統每日生成的就醫居民病歷數據,對發燒發熱等常見症狀的就醫數據進行分析判斷,計算發燒發熱等患病人員數量,應用異常情況判斷算法和時序預測模型對社區居民的發燒發熱等數量進行評價,並給出預警信息。
數據挖掘,探索規律。社會安全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社會和諧穩定。大數據時代,通過數據收集、數據挖掘與聯機分析,可以及時發現潛在風險。濟南公安局於2013年搭建大數據平台,開展行為軌跡分析、社會關系分析、生物特征識別、音視頻識別、銀行電信詐騙行為分析、輿情分析等多類大數據研判,圍繞治安焦點可快速精准定位、及時全面掌握信息以及科學指揮調度警力。
預估判斷,提前預警。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的機動車輛大幅增加,城鎮化的推進打破了城市道路系統的均衡狀態,隨之而來的是交通擁堵、污染排放、事故頻發,傳統的交通管理信息系統已難以處理當前的復雜問題。在治理城市交通擁堵上,北京交管局曾在2013年通過對近三年來北京9月份的交通運行規律特點和歷年數據進行分析和測算,預測北京9月將有9個重點擁堵日,堪稱“最堵月”,學校開學、節日交通、惡劣天氣、突發事件、旅游高峰等都是造成9月份擁堵的主因。在經過大數據測算后,北京已正式實施相關專項行動方案,規定在重點擁堵工作日及晚高峰降雨等特殊天氣,各企事業單位可實施彈性工作時間,以避免出行不便。
進一步提升政府數據治理能力的若干建議
如前所述,以收集整合海量數據,為政府提供廣泛的民生輿情和豐富的治理素材﹔以數據分析決策,將大數據轉化為執政資源﹔以互通民意、輿情,讓政府管理透明、高效。數據治理是政府治理方式變革的必然趨勢之一。
伴隨著數據治理的契機,大數據時代的發展在中國也遇到了不少問題,如“劣質數據大爆炸”“數據思維匱乏”“信息孤島”“數字鴻溝”“數據安全問題”以及“數據依賴”等,制約了政府的數據治理能力。與此同時,實體與虛擬社會的深度融合,對政府治理體系和機制變革又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這使得在當前和今后一定時期內,如何有效地提升政府數據治理能力,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培育數據文化,養成數據思維。所謂數據文化,是指用客觀數據說話的一種文化,它尊重事實、強調理性、要求精確。一方面,促使公眾網絡有序參與。開放性雖為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提供了原動力,但增加了信息發布與傳播的監管難度,加之主體之間沒有在網絡道義職責的基礎上形成網絡公共秩序,帶來“劣質虛假信息漫天亂舞”“網絡無序”等問題。因此,急需倡導尊重客觀事實,理性干預公共事務,將“慎獨”從成熟的公民社會延伸至網絡空間,以“自律”打破“無序”。另一方面,政府要改變傳統思維模式,形成大數據思維,建立起用數據來說話、用數據來管理、用數據來決策、用數據來創新的數據文化和數據理念。
盤活信息資源,推動數據共享。政府信息主管部門需完善基礎性數據庫,將公民資料、企業信息、生產經濟以及公眾普遍關心的民生熱點、服務行業、民間文化、人才培養等重要領域的資料電子化,按照統一目錄體系與交換框架,集中梳理、轉化形成數據庫。同時,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部門間信息資源的交互轉換和共享平台,建立跨部門調取應用數據的長效機制,實現治理資源共享,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從“預報”到“實報”,從“實報”到“精報”。早在2009年聯合國發布的《“全球脈動”計劃——大數據發展來的的機遇與挑戰》中,便提出了要通過分析實時信息數據形成預測,即追求政府治理過程中的信息時效性。同時,在數據大爆炸的時代,雖然政府擁有海量數據,但卻總是存在著“數據不足”的感覺,可用可信的優質數據極端匱乏,因此,預測並非難事,但必須考量“精准度”。這不僅要求絕對數量的“微數據”,還需要有信息甄別的能力,更加精准的數據挖掘、分析技術,能在龐大數據中剔除劣質、虛假信息,深入地區分人類態度和行為的細微差別,形成精准的分析報告。
追求“數據效益”與“數據安全”的平衡。在信息社會中,所有與互聯網相關的技術、應用、政策創新都將圍繞著數據展開,因此數據將是一種新的能源。對數據的挖掘不僅會帶來前所未有的效益,同時也會帶來新的風險與挑戰。信息社會中,個人信息來源廣、傳播快,加之保密技術不完善等,使得公眾被處於“全景監獄”之中。因此,需劃清各種數據權利的邊界,實現“數據效益”與“數據安全”的平衡,即不僅要求推動數據共享與分析,充分挖掘數據的經濟、社會和公共決策的價值,更要嚴守“數據安全”紅線,形成保護國家安全、市場安全和個人隱私安全的法律支持、政策保証和機制保障。
堅持適度原則,審慎數據依賴。政府在應用數據的同時,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其固有缺陷。數據屬於新生事物,目前尚在快速發展期,政府應更多地研究、吸收、推動其本土化,同時進行審慎的思考。一方面要把數據上升為國家戰略,通過法律、制度保障予以重視和扶持,加大數據理論和實驗研究,實現其由理論成果向社會價值轉化,另一方面謹防數據依賴,數據不是萬能的,要在特定領域才能發揮其積極作用。政府在面對數據時,應尊重實際,堅持適度原則,最大可能規避其不足。
【執筆:人民智庫研究員 陳 琳(見習)】
上一頁 |
相關專題 |
· 《國家治理周刊》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