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論壇理論研究中心
2016年07月26日08:33 來源:《國家治理》周刊
分析數據,實現精准監管
以非法集資為例,公安部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非法集資新發案數量近6000起,涉案金額近2500億元,參與集資人數逾150萬人﹔2016年一季度,立案數達2300余起。非法集資一直是各地工商部門的重點治理任務,但一直以來,苦於“成本高昂”整治工作開展難度極大。原因一是違規企業以各種名目掩飾違法行為,政府企業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二是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以及行政審批等制度的深化改革,注冊企業數目增長較快,數量龐大,管理成本過高﹔三是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不少企業打著互聯網創新的口號進行非法集資﹔四是非法集資一般是由合法轉向非法,因此,有關部門介入時間不宜過早,避免損害投資者利益﹔更不宜過晚,以切實保護投資者權益。
整治非法集資在傳統的管理方式下,難度較高。而借助大數據,可以精准識別、提前檢測和預警。2015年5月,北京市金融局推出“打擊非法集資檢測預警平台”,通過大數據採集、分析技術,全天候無縫隙地對非法集資活動進行監測預警。這一監測預警平台的主要任務有兩點:首先,採集信息。相關數據來源包括公司信息、關聯企業、項目特征、收益情況、技術保障、擔保保障等。其次,經過數據處理,得出非法集資風險指數,根據指數高低,決定該企業的處理方式,如公安部門直接介入或者監管部門暫時密切關注等。除了北京模式,不少地方採取“利用大數據初次排查后,進行精准檢查”的兩步走模式。通過匯總分析大量數據以及指標計算比對,在數以百萬的企業中篩選出“高度疑似”的企業,並進一步檢查這些數目遠少於篩選前的企業。利用大數據技術從海量數據中快速鎖定目標,實現精准監管,降低監管成本,提升監管效率。
揭示關聯,增強精准決策
近年來,一些地區頻現“短命政策”,大部分源於有些領導干部“想當然”“拍腦袋”,忽視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嚴重影響了公共政策的權威性、有效性和政府公信力。而借助大數據,則可實現精准決策。
體現民意,保障決策民主性。“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應堅持從公共利益出發”是政府和公眾穩定的價值認同,中國有13.68億人口,如何在低成本、可操作的前提下,獲取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表達一直是社會的重要議題。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信息獲取以及參與公共領域討論的“低門檻”,促成“人人都有麥克風”,個人的情感宣泄和意見表達成為網絡參與的獨特風景,海量的數據得以產生,其不僅以單向形式傳遞給政府,促使政府“按需制策”,更以交互的方式形成一場場“網絡狂歡”,倒逼政府“受壓減策”。
探究關聯,保障決策科學性。大數據心理學認為:“樣本即總體”“個性即規律”“數據即行為”。因此,大數據的核心功能不在於“海量”,而在於“海量”數據下,研究數據間關聯的可能性。比如公安信息系統通過對幾十年的犯罪行為進行研究,得出哪些地段、哪個時間段更容易產生哪種類型的犯罪,依次重新部署警力,達到相對精准決策。
智慧治理:各地提升公共政策預見性的實踐探索
大數據時代為政府治理能力的提高帶來巨大機遇,政府可以運用數據挖掘技術將這些分散的、模糊的小概率事件有序地關聯起來,了解社情民意,進行風險預測,制定或修改政策,提高治理效率和效益。
分析社情民意,探究政府治理現狀
在大數據技術的支撐下,政府可以把握社情民意是什麼、如何產生、將來還會發生什麼,甚至使自動化決策輸出成為可能。可以說,掌握海量的社會輿情數據的收集、分析、處理能力與技術,即擁有了掌握政府治理的歷史與現狀的優勢。
在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各地紛紛展開試驗。2014年10月,惠州市提出要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等手段,深度整合網絡問政、“惠民在線”論壇、“向書記說說心裡話”等平台資源,建立“惠州社情民意信息庫”﹔2015年3月,佛山市南海區打造工會移動APP服務平台,收集基層工會和職工關心的熱點話題﹔2016年2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提出要運用信訪大數據,開展社情民意綜合分析﹔2016年5月,山東省政協聯合濟南市12345市民服務熱線和IT企業共建社情民意大數據共享和分析平台,嘗試用大數據技術來關注民生、分析民意、研究熱點﹔等等。根據地方政府經驗,現將通用的手段和程序歸納整理為圖3。
上一頁 | 下一頁 |
相關專題 |
· 《國家治理周刊》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