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

政府數據治理的三個重要內涵【2】

人民論壇理論研究中心

2016年07月26日08:33    來源:《國家治理》周刊

原標題:政府數據治理的三個重要內涵

  “互聯網+”投訴:調整治理機構

  在組織機構上,我國沿襲了韋伯官僚制組織機構,具有金字塔式的等級制、專業分工、明確程序與制度等特征,因此政府管理系統層級設置與部門增多,機構臃腫,人浮於事。 借助互聯網平台能夠整合資源,調整政府機構或職能,集中處理投訴案件。2010年7月,鄭州市人民政府成立網絡信息發布中心(ZZIC),以“事事有回應,件件有回音”為口號,承擔政務信息發布、轉辦網友意見和投訴等職責。環境保護部設立“12369”環保舉報熱線,明確辦理投訴件的程序(見圖2),建立投訴信息管理系統,每個投訴件設立一個編號,供舉報者查詢辦理進程。並進行監督和回訪抽查,如果投訴人對處理結果不滿意,受理者須限期重新回復和調節糾紛。

Image 13

  精准治理:優化社會管理方式

  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整體治理結構易面臨多元力量沖擊,為保障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我國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維穩體制”。因此,政府社會管理的優化隻能依賴於管理過程的精細化,造成政府成為了“劃槳掌舵的多面手”,治理成本高昂,且疲於應對繁瑣的政務。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使政府從“精細管理”到“精准治理”成為可能。借助海量數據與分析技術,可更加准確、及時、客觀地開展公共服務、監督違法違紀行為、提升科學決策、增強政府公信力等。

  建檔立案,開展精准服務

  借助數據採集與挖掘技術,增強公共管理和服務能力,達到個性化和精准化服務的要求。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貧”。隨后,國務院機構關於印發《建立精准扶貧工作機制實施方案》的通知等,提出“優化扶貧資源配置”,實施“精准識別”等工作機制。“精准識別”是開展精准服務的關鍵前提,而數據則在該領域大有可為。

  精准識別依托兩個要素。一是數據支持。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在扶貧工作中的應用與普及,各地區的扶貧工作都積累了大量數據,主要包括:扶貧主體信息、扶貧對象規模、地域分布、扶貧項目監測、金融服務等數據。二是技術支持。目前,政府多採用數據挖掘、時序跟蹤、關聯分析、網絡聚類等大數據處理技術。借助海量數據和相關技術識別貧困戶和貧困村,建檔立卡,實施精准准入機制。並保持及時更新數據,落實有序精准退出機制。數據與技術相互影響推進,成雙螺旋式的上升趨勢,共同助力精准扶貧。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國家治理周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