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文選】《學習文選》:2016年中國經濟改革“著力點”
【學習路上】習近平談高新區發展:不能裝進籃子都是“菜”
守住增長底線靠什麼
2016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GDP增長預期目標為6.5%-7%。為了實現中央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2020年人均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戰略目標,未來幾年保持6.5%的GDP增速就成為了底線。由於目前中國經濟仍面臨著較大的增長壓力,因此,有人對未來幾年是否能夠守住6.5%的增長底線產生了一些疑惑甚至懷疑。其實,中國GDP增長率的短期相對回落,並不會改變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中長期趨勢。【詳細】
“三大預言”不靠譜的原因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東劇變前后,美歐意識形態領域拋出了“西方民主制度將一統天下”、“新自由主義將成為全球普遍模式”以及“21世紀共產主義將在歷史上消亡”三大預言,將預言的攻擊矛頭主要對准了社會主義中國,並在此基礎之上衍生出了“中國崩潰論”等新論調。雖然這些唱衰中國的預言漏洞百出,在中國崛起的現實面前日顯蒼白無力,甚至那些唱衰中國的西方國家本身也陷入經濟和政治泥潭中,但是這些論調可能構成一種雜音,對黨和國家的社會主義事業造成干擾。當前中國正處於經濟社會轉型階段,應當如何認識這些預言的實質和危害?【詳細】
“中國崩潰論”必然崩潰
伴隨著中國改革,西方世界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必然走向失敗的論調從未間斷,這種論調之所以幽靈般地久彌不散,一方面由於長期冷戰思維的慣性影響,另一方面是由於西方世界在中國崛起中國際份額下降帶來的不滿。無論西方社會怎樣唱衰中國,無論“中國崩潰論”的雜音還要持續多久,中國的改革進步依然還會延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不會因為這些聲音的存在而止步不前。任何時候,我們都要冷靜觀察,沉著思考,謹行慎動,既要保持定力,又要去偽存真,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方向不偏,道路不離,理論和實踐創新不止,用國家和社會進步的事實說話,相信世界會還中國的發展和進步一個公道的評價。【詳細】
官民之“界”在何處
國家與個人、官員與百姓之間存在著怎樣微妙的關系?約翰·密爾給出了答案。他在《群己權界論》中提到,所謂“群”與“己”的關系,就是公域與私域或國家與個人的關系,這是人類社會需要高度重視的“第一大關系”。大凡一個健康發展、繁榮穩定的國家,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即是把握並處理好了這樣的關系。密爾為處理這“第一大關系”確定了三條基本原則:第一,所要辦的事情,如果由個人來辦比政府辦會更好一些,那政府就應該放手讓個人去辦﹔第二,有那麼一種事情,雖然由一些人來辦未必能像政府官吏辦得那樣好,但仍然適宜由個人而不是政府來辦,因為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個人的積極性和首創精神﹔第三,在任何情況下,政府都應盡量少干涉,因為不必要地增加政府的權力,將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詳細】
文明祭祀,需要喚醒“自省”力量
清明節留給中國人的記憶,不僅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畫風。“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說的是清明時節到郊外踏青﹔插柳、斗雞、蹴鞠、蕩秋千,則是古人在清明前后開展的文娛活動。現如今,與清明節相關的家族傳統、宗族觀念,正隨著時代的變遷被慢慢消解,與此同時,如何以國家名義紀念英雄先烈,仍然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命題。有一些新聞似乎隻要改變一下日期即可再次用來“描繪”現實。比如多年前就有媒體報道,又是一年清明時,有記者在全國多地走訪發現,一些本該追思先人品德的祭奠活動,卻變成了擺譜比闊的“名利場”——這些年,如是的清明節“舊聞”一再被“復制”。【詳細】
推薦新聞:
習近平講話闡明新聞輿論工作"魂"與"神" 48字廓清職責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