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雙創”:中國經濟發展轉型新引擎【3】

2016年03月04日09:33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國家行政學院發展戰略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楊正位、研究員孔世平做客人民網。(黃策輿 攝)

主持人:剛才我們了解了目前“雙創”的發展,在實踐過程當中我們遇到的這些挑戰、問題,在一個過程、一個新事物出現在它的過程當中必定是要面對這樣一些問題,縱觀全球來看,在其他一些發達國家身上我們是不是可以找到一些案例,我們來去值得學習一下或者借鑒一下的?

孔世平:談到創新創業的國際經驗,我覺得首先“雙創”已經創造了中國經驗。去年麥肯錫發布的一部“中國創新的全球效應”的研究報告就指出,中國經濟的創新程度如何,能不能夠具備提升生產力,創造更高附加值的就業,答案是肯定的。中國有自己的創新創業經驗,但是也要有寬廣的視野,充分吸收和借鑒國際上的一些做法,特別是一些創新領先的國家的做法。

第一,從國際上來看,首先就是政府的改革。中國現在在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實際上國際上其他國家也在這麼做。比如荷蘭。荷蘭創新能力是非常強的,一直穩居在全球競爭力前十位。荷蘭政府提出“良規”計劃,這個計劃時間是從2012年到2017年,“良規”計劃的含義是什麼呢?就是要通過卸下政府規章制度給企業造成的負擔,減少行政繁文縟節,通過這個降低企業的負擔。計劃到2017年減少行政管理給企業造成的負擔25億歐元。

瑞士這個國家一直奉行低調政府,這是它的傳統。在瑞士,低調的政府和雄心勃勃擴張的企業形成鮮明的對比,是非常有意思的。瑞士政府很少出手,但是瑞士企業的擴張能力非常強。瑞士政府認為,政府較少的管制,對於企業的毀滅和再生,對這個市場生態,是非常重要的。當年瑞行破產的時候,瑞士政府沒有干預。當然,瑞士這個國家有它自己的特點。上世紀70年代,瑞士鐘表受到石英技術的沖擊,面臨很大的困境,瑞士政府也在想辦法,但是解決不了這個問題。是企業家推出一款“斯沃琪”手表挽救了整個瑞士鐘表業。瑞士政府通過這些事情也明白,創新主要還是靠企業家。

美國政府非常明確提出,美國國家創新的引擎是私人機構,政府只是創新的推動者、助力者,非常明確。所以我覺得,從國際經驗看,怎麼樣在推進“雙創”當中能夠把握好政府和市場的邊界,能夠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荷蘭、瑞士,包括美國,還有一些其他國家,他們這些經驗不一定就適合我們國家,我們也不能照搬,但是,至少我們可以從中尋覓一些對我們有益的經驗。比如有的,我們在這麼做,它們也在做,我們可以從中做一些參考和比較。這是一個方面。

另外一個方面,從國際上講,剛才楊主任也講到了,國際創新,人才的集聚是特別重要的。優秀的人才喜歡和優秀的人才在一起,優秀的公司也喜歡和優秀的公司在一起。我們中國人講物以類聚。並不是競爭就能夠讓優秀的人才分開,分別到其他地方,他們喜歡到一起,所以這樣才有硅谷,才有中關村。在吸引人才這方面,美國是毫無疑問的,是老大。特別是金融危機之后,美國硅谷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已經超過了華爾街。哈佛、普林斯頓、耶魯,三所大學的畢業生,他們到華爾街和到硅谷就職的比例,開始發生變化。硅谷的吸引力開始增加

主持人: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孔世平:國際金融危機之后。美國的創新還有一個特點,因為它吸收了世界各地的人才,是真正的多種膚色、多種語言、多種文化的融合創新。它創新的能力就特別強。美國外國出生的人隻佔總人口大概七分之一左右,但是他們獲得的美國創新專利是三分之一。這是非常大的比例,很多創新專利是在外國出生的美國人獲得的。瑞士沒有美國這樣的硅谷,但是他在吸引創新人才方面也是非常有一套的。瑞士提出吸引創新創業人才要宜業、宜居兵種,並不是說我給你創造一個好的創業環境就可以了,我還要給你創造很好的生活環境。瑞士三分之一是移民,瑞士移民的成功,被稱為是瑞士經濟成功的“意外之喜”。瑞士對待吸收國外人才這方面是非常重視的。剛才我講的宜居,瑞士叫“太太喜歡”。瑞士認為,太太喜歡,這個創新人才就能夠安下心來。陶氏企業是一個很大的企業,陶氏的總裁就說,瑞士不僅是全球經營創業的首選,也是享受天倫之樂的勝地。

楊正位:我在青海工作的時候,有一家伊斯蘭服裝的企業,為了吸引外國人才,就把他家裡人安排接過來,就讓這個人安心了。

主持人:先解決家庭問題,這比較適合我們中國人,一切以家為主的這樣一種傳統觀念。

楊正位:中國人家國天下,順序還是非常好的。

孔世平:陶氏的總裁認為,瑞士吸引人才最大的優勢是“伴侶的最愛”。我覺得這對我們還是很有啟發的。因為從人才,特別是優秀人才來講,他會充分考慮到他的家庭,伴侶的意願。現在北京的霧霾天這麼嚴重,大家對環境問題議論很多,我們相信,通過國際經驗來看,如果北京的藍天更多一些的話,我相信,中關村吸引的創新人才也應該會更多,這應該是呈現正相關的。

主持人:拉動“雙創”,關系到社會的方方面面的一些因素。剛才孔教授為我們介紹當中主要體現了兩個關鍵點,一個像楊主任之前給我們分析的,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黃金分割點我們究竟如何把握它,還有人才的吸引,我們都知道所有的科技創新都是以人為本的。所以,人才是最關鍵的。基於這樣一些因素和考慮,我們下一步“雙創”又該著重在哪些點上著力發展呢?

楊正位:下一步要搞好“雙創”,要立足現在,把握未來。立足現在就是看現在的經驗,現在的不足,我們下一步怎麼干。克強總理前一段時間特別強調,他2015年好幾次到地方去調研,包括出國調研,“雙創”都是一個重要的內容,很關注對國家發展動能的轉換。他說在發展方式和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要以“雙創”這一結構性改革激發全社會的創造力,打造發展的新引擎。而不單是增長新引擎,這個引擎既是增長的新引擎,也是轉型的新引擎,我們下一步要立足五中全會的創新發展理念,特別要充實“雙創”的思想內涵,既要優化制度環境,對標國際一流,也要注重眾和創的結合,眾和創這兩者含義也有不一樣,但是這二者結合起來,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應。特別要注重與實體經濟的結合。因為我們經濟發展,客觀來說,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也需要一定的合適的比例。比如我們看這次德國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相對更小,德國制造業佔經濟的比重,超過20%以上,比美國、英國都要高差不多一倍左右,就是與制造業有關。

還有一個方面,不但注重創新的精神,還要注重企業家的精神和工匠的精神,還要更加注重利用大型科研院所和大型企業的作用。我們希望為咱們國家下一步建成全面小康,為下一步實現三步走戰略目標集眾智、合眾力。

具體來講大概有五個方面。

第一,突出“眾”、“創”結合,煥發大眾的創造活力。我們和孔老師做研究的時候,孔老師專門研究了我國改革歷史上的成敗經驗,這個經驗有一個核心內容,就是能不能調動民眾和精英、地方和中央的積極性,兩方面都是很重要的。比如說我們商鞅變法獎勵耕戰,草根就有出頭之日,就會拼命努力。萬歷新政的一條鞭法,惠及老百姓,也得到廣泛的支持。科舉制度,客觀來說在一千多年裡,總的來說是一個成功的制度,西方的公務員制度,好多還是借鑒我國的一些經驗。科舉讓更多的寒門子弟有上升的通道,有積極性,鼓勵往社會上層奮斗,改變了南北朝之前的氏族門閥制度。西方貴族有它好的一面,其實等級鴻溝更嚴一些,社會縱向流動少一些,所以,我覺得,包括那種科舉制度,好的一面就是這種縱向流動,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和活力。就是把社會的智慧集中起來,為這個國家建設服務。這都是非常好的一面。我國是第一人口大國,如果把它轉化成第一創新大國,就不得了,這個動力非常大。很簡單,如果我國1%的創業成功,這個數量有可能比美國的都高,我們人口是它的4倍。在經濟發展初期,我們覺得人多是個劣勢,現在如果善於把劣勢轉化成優勢,人口的質量紅利還是不小的。

第二個方面,充實“雙創”內涵,提倡三種精神。我剛才講了,首要的是創新精神。創新精神這個方面,我們國家這些年越來越重視了,從改革開放初,簡政放權,釋放老百姓的活力,比如農民工,他往城裡跑,客觀來說,這也是一種制度的創新。二是企業家精神。北大有一個教授說,市場經濟的核心是企業家的創新精神,企業家帶動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是很重要的。當年毛澤東同志講,民族工業不要忘記四個人,這四個企業家,一個是張謇,輕工業﹔一個是范旭東,化工業﹔還有造船業的盧作孚,重工業的張之洞。企業家把政治家的民生理想付諸實踐了,對社會進步的貢獻是非常大的。

孔世平:瑞士社會的共識就是,沒有企業家的創新精神就會導致失業,這在瑞士這個國家已經形成一個全民共識。

主持人:完全認同企業家和市場的推動力。

楊正位:企業家天然對於創新,對於開發新產品,有敏感性,有天然的動力。人和人不一樣,人家在這方面就不是一般人,有特殊的稟賦。

第三個方面,現在還需要更加強調工匠精神。把一些產品做細做精,這個方面,我國當年學日本的精細管理。再比如德國人,我們覺得他一板一眼,這個太值得提倡了。青島好多房子、門窗、地下水道,100多年了,很多設施還非常好。我記得談產品質量時做了一個算術,一個產品有6個零件,每個零件合格率是0.9%,那麼產品就隻有一半多一點的合格率。如果每個零件合格率為0.999999,六次方后還有0.99999。

主持人:看似很小的差別,但是放在實際的過程當中,就會形成很大的漏洞。

楊正位:做好做精一定要專注於某個方面。我上次去博世,生產汽車零部件的那個企業,其實它完全可以組裝整車,對它來說很容易,它有核心的零部件、發動機。它為什麼不做?人家的工匠精神,企業家精神,他就專注於某個方面。在瑞士,許多做奶酪、做鐘表的,代代相傳,越做越精。夸張一點說,生產桌子就不一定生產椅子,當然這個不一定都走向極端,有的是多元化、多角化也成功了,但是對多數企業來說,還是要有這種工匠精神,專注精神。

第三個方面,尋找“雙創”支點,用好現有資源。一是“以大帶小”,大企業善於帶動小企業。第二是“以強帶弱”,創新技術強的地方,高校、大型科研院所多,要把這些好的創新資源、科技資源,盡可能地社會化、公開化,帶動其他企業獲得這些技術。比如說美國NASA,就向初創企業開放專利技術許可,初創企業三年無須支付專利費用。福布斯雜志評論,這有可能給整個世界的面貌帶來改變,當然評價很高了。第三個方面是“以新帶舊”,用互聯網+和新的產業帶動傳統產業,包括O2O等等,要善於以增量帶動存量。以大帶小、以強帶弱、以新帶舊,基本上是以增量帶動存量的意思。

第四個方面,善於借鑒國際經驗,一定要走開放式創新之路。對比創新強國,我們好多方面還是有差距的。我們要把差距變為動力,首先我覺得,要吸引更多的國際人才。剛才孔教授也講了,外國出生的美國人隻佔他總人口的14%,獲得的專利卻差不多佔三分之一。我原來還記得一個數,美國人得的自然科學諾貝爾獎,佔到40%左右,但是使用了諾貝爾獎得主的70%,這個就不一樣。對比我國的發展和開放,下一步中國在使用全球人才方面,一定有非常大的空間。要從經濟大國轉向經濟強國,這一定是很重要的方面,對此確實可以加大力度。因為我覺得,比如說像漢唐盛世,以及國外的強國盛世,相對來說是世界上最開放的國度,一定有博大的胸襟、開放的胸懷、恢弘的氣度,這樣整個社會才有生機、活力、吸引力。咱們講德化外邦,自已有吸引力,中國將來走向成功,需要有人才願意到中國來。

走向開放式創新,下一步還需要用新一輪高水平開放,推動高難度的改革,推動高水准的創新。這些開放正在進行,比如說,中美、中歐的BIT談判,一些高水平的自貿區建設,如美國搞TTP、TTIP,咱們建議RCEP、中日韓,包括下一步的亞太自貿區等等,當然我國根本是要推動這些區域合作走向多邊,這對於世界來說,這才是成本最小的,更便利的。為什麼要講高水平?自貿協定220多個中,高水平的沒有多少,隻有幾個,進行高水平的開放才能推動高難度的改革。為什麼要新一輪?可以簡單地把改革開放以來的開放分為三輪,第一輪是改革開放初的,第二輪是90年代以浦東開放為代表的,第三輪是加入世貿組織,十多年來,中國經濟確實騰飛的很快。經過15年,改革開放的紅利,已經發揮得比較充分了,迫切需要尋找新的動力,確實需要新一輪開放,再造新一輪的開放紅利。開放問題,我覺得非常非常緊迫,“十三五”專門強調了開放發展,我覺得這是國家走向全面復興的必由之路。

最后,第五個方面,還是體制機制創新。這個始終是一個重要的新課題。要延長創新的鏈條,在前端,就是教育,比如剛才我講了,以色列注重獨立思考,注重尊重差異,注重自我的一些價值,把自己的價值和創造,和通用教育兩者結合起來。我記得在上大學時看過一本書,叫《你的誤區》,強調你怎麼有自己的想法,獨立思考,甚至標新立異,這對我個人影響還是挺大的。在中端,就是更多的產學研一體化,產學研結合,科技經濟結合,這個非常非常重要。在后端,就是政府服務環境,包括簡政放權、知識產權保護、服務性政策,完善創新的生態環境。

對於創新,既要有信心,也要看到差距。華為申請的專利,前兩年排在——我看一個統計說是第一,很多,五千多項,但是任正非也很清醒,說現在主要不是強調自主創新,而是要站在別人肩膀上搞開放式創新。並不是說不搞自主創新,二者有機地結合,他說再過二三十年,才能邁向世界品牌,邁向高端。華為在國內企業中,創新能力很一流的,但是任總有這種謙虛的胸懷,或者說是清醒的認識,我覺得很了不起。我們中國人既要有充分的自信,也要有謙虛的心態。

主持人:從“雙創”不管是自身發展的路徑,還是國內外的一些經驗發展來看,都看到了很多讓我們欣喜,讓我們值得學習的一些地方。說了這麼多,兩位老師來自國家行政學院,我們國家行政學院究竟對於推動“雙創”又做了哪些工作,能不能簡單地給我們介紹一下。

楊正位:首先是實地調查,我們的同志到中關村,到其他省份進行了好多調查。第二個就是問卷調查,就是了解創新人員的看法。第三個方面,通過國家統計局的社情民意中心,還有大數據實驗室進行了調查,就是充分了解政策的進展,存在哪些問題,企業有哪些訴求/做這個課題,我們是問題意識,從解決問題出發,特別注重解決企業急需的、老百姓想辦的事情。我覺得這是我們做研究的一個出發點。

第二個方面是案頭研究,組織專家研討會,借鑒國際經驗,開展理論的研究。希望通過這些工作,對“雙創”能夠起一點實實在在的作用,讓“雙創”走得更穩、更好。

我最后想說一句,希望通過全社會的努力,讓創新與改革和開放一道,成為我們中華文明復興的持久動力。

主持人:今天非常感謝兩位就“雙創”這個話題給我們進行了這樣的深入分析,我們也期待對於這個話題的一些分享,兩位的觀察和思考也能持續地來為我們進行交流和分享。非常謝謝二位。今天節目就是這樣的,感謝您的收看。再見!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人民講堂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