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雙創”:中國經濟發展轉型新引擎【2】

2016年03月04日09:33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國家行政學院發展戰略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楊正位、研究員孔世平做客人民網。(黃策輿 攝)

主持人:剛才孔教授最后提出了一個問題,關鍵是要看落實到位,它的爆發力究竟怎麼樣來實現。我們也聽了剛才您跟我們的介紹,確實從社會的不同群體,從各個角度、各個方面,都有關於“雙創”的政策,可以看出中央對於“雙創”的關注度和重視度。出了這麼多政策以及“雙創”有這麼深的社會影響力,有它的意義存在,究竟“雙創”推進的怎麼樣?這麼長時間以來,它的落實成效又是怎樣的?

楊正位:我覺得“雙創”經過兩年左右的實踐,取得了突出的成績,發揮了多方面作用。應該說,對於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保就業、惠民生,都還是有不小的促進,也增強了我們攻堅克難的信心。前兩天國家行政學院常務副院長馬建堂先生在《人民日報》發了一篇文章,文章的內容就是《踐行創新發展理念,打造“雙創”新引擎》。他總結的成效有六個方面。

首先它是經濟增長的穩定器。“雙創”也展開了逆風飛揚的翅膀。據我們調查顯示,有六成受訪者認為“雙創”激發了市場活力,推動了經濟增長,新主體、新業態不斷地產生。比如,去年每天新登記注冊企業是將近1.2萬戶,差不多每分鐘就有8家公司誕生。是很大的一個數字。客觀來說,咱們也實事求是,這麼多公司,比如說,有10%在運轉,有1%非常好,對我們國家推動力就會是巨大的。這種活力,這種積極性是非常可喜的。我們到中關村調查,他們說前11個月,創新型科技企業今年增長了25%,非常高。中關村對全市的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40%左右,說明“雙創”,創新創業的作用是蠻大的。所以,我們覺得它是經濟增長的一個穩定器。

第二,是結構優化的傳動器。剛才我們講了雙創對結構優化其實作用、意義很大,在現實中也是這樣的。比如現在O2O的市場規模,專家們預計,2015年達2300多億,今后兩年每年還要增長25%左右,這就是非常高的一個數字。而且“雙創”還激發了企業雙向開放,企業的資源對全體員工開放,許多資源由內部開放轉向外部開放,這樣好多現有的創新資源,產生更大的帶動效應,比如說像海爾、美的、萬科就引入平台思維,開放資源,優化重配,開展人人創客,裂變創業的嘗試,帶動了企業轉型。而且通過搭建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雙創”支撐平台,使資源配置更加靈活,也更精准,這樣形成了外腦和內腦結合,企業與人的協同。“雙創”換一個角度也是“雙眾”,這個眾既是包括人人,也可以是法人,是企業主體,就是全社會整體性的,而不是單純某一個方面,我們理解角度就可以高一點。我覺得,“雙創”對於結構優化,對於我們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促進作用還是挺大的。

第三個方面,職能轉變的助推器。政府和市場關系問題始終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在國際金融危機過后,我自己總結,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到底怎麼好。美國等國家,放鬆金融監管,有可能是政府不到位,過於自由,產生了很多隱藏的風險,因為金融資本隻有逐利的目的,不會考慮公眾需要,政府不到位。在我們國家,客觀來說,政府越位、缺位、錯位都存在。但是很長一段時間內,越位有可能是主要方面。所以,我覺得政府和市場之間應該有一個黃金分割點。就是說,缺位多的,像美國金融危機之前,有可能需要更多的補位,所以危機后加強了很多金融監管措施。對於我國來說,現在克強總理多次講,大道至簡,這句話非常好,漢唐盛世到來之前都實行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道家辦法,珍惜民力,激發民間活力,讓老百姓休養生息等政策。大道至簡,簡政放權,推動政府的職能轉變,從很大程度上說也是在向這個方面努力。比如剛才孔老師也說了,咱們這些年出台了那麼多密集的“鬆綁”政策,20多項,還有地方配套的就有2000多項,數量很大的,我們也專門做過調查,62%的人認為國家出台的“雙創”政策,想創業的人多了,服務更優了,起步門檻更低了,我覺得這也是一個比較可喜的變化。

第四個方面,增加就業的穩定器。就業是民生之本。創和眾,眾就是更多的人參與創新,參與創業,有利於增加就業。現在雖然經濟速度在回落,但是確實我們的失業率還是比較穩定,就業增加還是比較多。因為失業的人口多了,整個社會會反映出來。現在統計局改革了它的調查方法,數據都是比較穩定的,這當中“雙創”起了作用。客觀來看,也有人認為,新增的這塊就業,就是我們國家新舊動力轉換的時候,有可能新增這一塊動力,還彌補不上傳統回落的這一塊,還有一些差距,讓老百姓感覺有一些反差,但是我們覺得新增這一塊,“雙創”帶動的就業,帶動的經濟增長還是實實在在的。所以我們看一個問題,從各個角度看,把它匯總起來,就不會像盲人摸象,摸到腿的、耳朵的、鼻子的……畫一個完整的大象就更准確一點。

主持人:新事物的產生可能有時間和過程讓它來散發它的能量,畢竟我們只是在選擇一個方向,隻要確定這個方向是正確的,其他的有待於我們方式的微調或者實踐過程的發展。

楊正位:你說到點子上了。我們覺得,中國這幾十年高速發展,高速發展容易造成一個激進心態。這種激進急迫心態,近代以來都有這種傾向。我覺得我國下一步要邁向現代化,大家要更平和、理性,急不得。比如我記得改革開放初,在深圳搞特區的時候,開始兩三年,一下子讓大家覺得非常好,是不可能的,可能有爭議,這都是客觀存在的。浦東開發的時候我在上海,參與市政府的課題調研,看到好幾年還都是荒灘,沒什麼進展,想不到現在逐步要建成四大國際中心了。

主持人:當時說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所以說發展都是大家不可以想象的。剛才您用“急”那個字也特別好,現在不僅僅這個“急”體現在每個人的心態中,更是社會的大的心態。

楊正位:互相理解。比如我們在國內的人,進步也看到了,有一些不足看得多一些。客觀來說,我好多留學的同學,他們對中國的看法,應該比我們還更積極,更正面,更樂觀。我覺得這也是值得大家思考的一個問題。

第五個方面,是社會公正的調節器。剛才我也講了,它有利於促進公平正義。比如新業態的收入,有的還明顯高於傳統的業態。我們調查的時候,杭州3D打印工程師的月收入大概6000-9000元,是傳統打印的兩倍以上。這些創新創業的活力,確實有利於社會公眾,更多的人就業,提高收入,機會公平,這樣更公正,社會就會心態更平和,也更和諧。

第六個方面,是激發了地方的活力,可以說是地方活力的催化劑。推進“雙創”過程中,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各路諸侯發揮自己的優勢,結合地方的實情。比如我們覺得北京現在的特點,我們給它總結的,叫模式不一定很好,但是我們覺得它是這個特點,“集聚創新、升級擴圍”,准備把扶持中關村創業大街的經驗,推廣到全長到7.2公裡,比現在的范圍廣很多,可以說是升級版的創業大街。它想形成一批創新、創業、科技、金融、文化、創意等產業集聚區或者產業集群。上海的特點也不一樣,更國際化,上海想做“吸納全球人才、實現雙自聯動”,全球人才就是他們希望更多的引進那種國際性的人才,國際頂尖人才,也要發揮自貿試驗區和自主創新示范區這兩個政策疊加,成立眾創聯盟,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客觀來說,從近代以來,上海是很洋氣,它的國際化相對走在前列,應該是它的一個優勢。而且隨著我們國家的發展,這種國際化程度會越來越高,我們參與國際事務,參與國際規則,包括在少數領域引領國際規則,這些方面都會逐步往前走。上海在這方面走在前頭,我覺得也是為國家參與、引領國際規則做一些具體的貢獻。

還比如說大家知道深圳,深圳一直是創新創業走在前列的。我們覺得,它的模式是“鼓勵草根,發展創客”。因為深圳得風氣之先,一直都是機制比較活。客觀來說,北京、上海的人才顯得好象很多,大學、高校很多,但是深圳許多方面還不一定比你落后。為什麼?它機制活。就是人才的創造性有時候發揮的好。

主持人:那個活躍度、氛圍很強。

楊正位:商業氛圍,市場經濟氛圍。所以,深圳力爭在三年內,打造成創客雲集的國際創客中心。這也是一個很有特點的地方。還比如說天津,天津注重“以大帶小,齊步快走”,就是想大企業幫扶小企業,他們講的,叫“大手拉小手,大家一起走”,很生動。比如說空港經濟區創新中心多家小企業和大企業對接,共同去獲得市場的訂單。當然,像西部有不少地方也有很多好的經驗。比如說西安、成都、重慶、貴州,在創新方面在探索自己的路子,我覺得有點百舸競發的意味,這些方面不一定總結得全,總之勢頭還是很可喜的。

主持人:您剛才介紹了這麼多,在全國各地都有爭相展示的一個徑向。究竟現在“雙創”現在發展到了一個什麼樣的階段,目前的發展又會遇到哪些瓶頸問題呢?

楊正位:我就想用嚴復的一句話,“其進彌驟,其途彌險”。有時候走得比較快,有可能遇到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有的是“雙創”本身遇到的問題,有的是與我們國家發展階段一些體制機制的難題,涉及到我們剛才說的改革深水區、硬骨頭這些東西。

它的一些難點,簡單來說,可以說是政策還沒有充分地落地,整體帶動效應還需要擴大,還有一些體制性的問題,還有待解決。大概是這麼幾個方面。

首先我覺得是思維上的一些束縛。要創新,首先是在於腦子,有這個idea,創新的首位應該是觀念上的創新,需要跳出一定的范圍,視野不一樣,看問題不一樣,才會有創新。比如滴滴、快的,看站在哪個角度看。比如出租車公司,開出租的,有可能覺得擠佔了他的市場,他的生意,但是你要這麼想,他是有效利用了車的存量資源,減少空駛和浪費,它也有利於減少排放尾氣,有利於減少霧霾。從總的把握上,就要有創新思維,要擁抱新產業、新事物,而不是先是排斥它。出現矛盾時候怎麼分析?解決問題,找出症結,有可能這個症結是出租車公司的管理方式需要改革,或者“份子錢”需要減下來。我聽出租車司機講得比較多的,都覺得“份子錢”6000-7000元太高了。開出租的師傅非常辛苦,如果有可能管理機制創新,管理體制創新,“份錢”減少一兩千塊矛盾就不大了。

主持人:意思是傳統的這樣一種方式,在我們要應對新的創新方式到來的時候,我們也需要發生一些相應的改變,讓它更好地融入,是二者之間互相彌補,互相取長補短,而不是說其中一個去代替某一個這樣一種關系。

楊正位:您說到關鍵點了。我本來后面要說這個問題,我現在就講,這個話還是嚴復那句話比較好,非新無以為進、非舊無以為守。我們要擁抱新事物,讓新事物推動往前走,舊的一些傳統東西,舊的不一定都是壞的,並不一定都要全部淘汰掉,就是可以讓“以新活舊”、“以新代舊”,把舊東西改造,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比如說出租車司機,機制改了,完全可以融入新的時代、新的要求。講到這裡,我感同身受。我去丹麥看它的養豬,丹麥那麼小一個領土,豬肉出口曾經佔到世界差不多一半。我去參觀了一個養豬場,是養小豬的,夫婦倆,大概雇佣一到兩個人,一年出產24萬頭小豬。我當時第一個印象,養豬是標准的高科技產業。還有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在實踐中才能體會更深,就是“隻有夕陽技術,沒有夕陽產業”。我有一次到東南一個發達的地方去看一個生產醋的企業,按理說,比如騰籠換鳥也好,轉型升級也好,有可能產生把它轉出去的沖動。我當時馬上想到一個詞,這種產業叫“萬世產業”,隻要我們人類存在,可能一直喜歡吃醋,這個產業就會存在,所以沒有夕陽產業。怎麼和高科技結合?比如用“互聯網+”把它賣出去,附加值增加了,核心競爭力有了,這個產業就不是淘汰,而是重新活起來了。

主持人:方式方法的問題。

楊正位:這個問題我覺得確實很重要。

第二個方面是政策落實的還不到位。我們體制內的一些力量,沒有發揮出來。比如說在企業融資方面,好多創新創業企業自籌資金的比例92%左右,反正很高。我們調查過,財政資助和銀行的貸款還不足2.5%,是很低的。還有不少的企業,對國家的政策出台了解不太夠,不太知曉。獲得一些資金也不一定很便利,這方面都需要簡化手續,就是體制內力量激發出來。

第三個方面還需要改進的,就是創新和創業二者還不夠協調,與實體經濟結合還可以更加緊密。我們去調研過程中,大家反映,“大眾創業如火如荼,萬眾創新相對不足”。我覺得群眾的智慧,他們語言真的非常好,比我們寫學術文章好懂、好聽。大家覺得在實踐中我們“雙創”存在著開業運營的比例還不是太高,比如開業十家,運營的比較好的有可能比例還需要提高。第二個就是與實體經濟結合比例也需要加強,也不是很高。第三個就是優質創新創業的比例也不是太高。我想這幾個不高,都是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現象,客觀來說,最后一個比例也不可能太高。

主持人:自古以來市場發展就是這樣一個規律。

楊正位:相當於搞互聯網的那麼多企業,搜狐、網易,到后來的馬雲,畢竟還是相對少數。隻要是這一批當中,誕生一批,我們國家就完全可以實現彎道超車,很快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第四個方面,還是放管服改革進入深水區,“雙創”的生態環境有待改善。開頭的時候聊了,我們覺得口說無憑,進行了調查,55.4%的受訪者認為社會保障不力,有後顧之憂,說明我們寬容失敗還不夠,試錯成本較高,他們有擔心。比如政府為了創新創業環境更好,就要想辦法減少他們的憂慮,成功了值得喜悅,失敗了也不會很難過。愛因斯坦說過這麼一個話,我們的科技進步的歷史當中都隻記載了成功者的那些事例,而沒有講過去在成功之前好多探路者告訴別人此路不通,這些人沒有寫進去,是很不公正的。我覺得愛因斯坦畢竟還是智慧比我們一般人高,說得非常好。

主持人:失敗人身上有更多的價值讓我們來學習。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人民講堂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