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胡正榮:中國如何把握機會在國際話語體系中爭取一席之地【3】

2015年07月21日08:43   來源:《國家治理》周刊

原標題:講好中國故事 提高國際話語權

主動設置國際議題,重視非政府組織力量是建構中國話語權的重要方面

《國家治理》周刊: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背景下,中國應如何把握機會在國際話語體系中爭取一席之地?

胡正榮:我認為隻要弄清楚了到底什麼是中國故事,中國故事應該對誰講的問題,怎麼講好中國故事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建構話語權也是同樣的道理。前兩個根本層面的問題解決了,在第三層面更多是比較容易解決的技術問題。在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建構國家話語層面,還是有以下幾方面值得關注或學習:

一是近年來,中國在國際話語體系中的議程設置能力在提升。美國之所以在國際上有強大的話語權,是因為其議程設置能力、或者說創造概念的能力很強,導致全球話語都跟著美國走。舉一個典型的例子,“一帶一路”戰略剛剛提出時,有國內媒體將其誤解為“新絲綢之路”。殊不知“新絲綢之路”的概念正是美國提出的,是美國希望通過其經濟、政治、軍事實力使中亞地區國家連成一片,可見美國在創造概念方面的能力。近年來中國也開始有意識地主動設置話題,習近平主席出訪,一定會在出訪國的主流媒體發表文章﹔在釣魚島問題、東海和南海防空識別區問題上我們也先在外交上拋出話題,搶佔高地,引導國際輿論。這和我國外交主基調從“韜光養晦、有所作為”調整為“奮發有為”是相一致的,要求我們必須主動發聲,以多方力量、多條渠道、多個形式到達多種受眾。

二是需要重視非政府組織的力量。要構建一個立體化、多元化的話語體系的生產、流通、傳播機制和平台,就一定要實現傳播主體的多樣化。這就要求不能事事都由政府出面,很多事情完全可以由社會組織、基層自治組織解決,政府隻需要在必要時刻出面協調。因此在講好中國故事的層面,媒體需要不斷反思思路,要打破傳統的傳播思路和傳播框架是一項復雜的工程,但在互聯網確確實實改變了社會根基的時代,媒體的表述方式必須要改變。除媒體之外,中國學者、民間智庫、NGO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中國的理論學術觀點需要走出去,市場調查、輿情調查行業需要不斷壯大,從而為決策者掌握社會動態、進行科學決策提供依據,這同樣是提升話語權的重要方面。

三是有立場的國家話語是平衡而非對立的。在全球經濟上增速回落、政治上多元力量角逐的背景下,媒體治理、國家話語體系的建構更需要頂層設計。在這點上,“今日俄羅斯”(Russia Today TV)是一個值得借鑒的成功案例,它是在整合了俄新社和俄羅斯之聲的基礎上形成的俄羅斯官方媒體,是現在俄羅斯對外傳播的核心。盡管國際社會都清楚其政府背景,但它發出的聲音仍然能夠獲得認可,原因在於它的話語比較平衡,即批評西方國家的同時也承認本國存在的問題。以俄羅斯的視角出發,又秉持和世界視角不沖突的立場,做讓雙方都覺得客觀公正的報道。這正是我們強調的分歧治理以及話語權建構所需要的,知己知彼,均衡而不要對立。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國家治理周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