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當仁,不讓於師。——摘《論語》
(面對著實行仁德的事,就是老師在前,也不要謙讓。)
82、有教無類。——摘《論語》
(對人進行教育,不管他是哪一類。)
83、道不同,不相為謀。——摘《論語》
(主張不同,不相互商量事情。)
8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既來之,則安之。——摘《論語》
(不必擔憂財富不多,隻須擔憂財富不平均,不必擔憂人口稀少,隻須擔憂境內不安寧。……既來了,要使他們安家樂業。)
85、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摘《論語》
(不該說話的時候卻搶著去說,這叫急躁﹔到該說話的時候卻閉口不說,這叫隱瞞﹔不看別人的臉色便隨便插嘴,這叫沒有眼色。)
86、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年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摘《論語》
(君子有三種事應該加以警戒:年輕的時候,血氣還沒有固定,力戒貪戀女色﹔到了壯年時期,血氣正旺盛,力戒逞強好斗﹔到了老年時期,血氣已經衰弱,力戒貪得無厭。)
87、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摘《論語》
(生下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經過學習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遇到困惑才學習的人是又次一等,有了困惑而不學習的,這是最下等的人。)
88、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摘《論語》
(君子有九種事情需要考慮到:看,要考慮是否清楚﹔聽,要考慮是否明確﹔臉色,要考慮是否溫和﹔容貌,要考慮是否恭敬﹔言語,要考慮是否忠實﹔做事,要考慮是否認真﹔疑惑,要考慮是否求教﹔憤怒,要考慮是否有后患﹔利益當前,要考慮是否該伸手。)
89、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摘《論語》
(人的性情本來是近似的,只是由於環境習俗的熏陶,便相距得遠了。)
90、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摘《論語》
(當他未得到官職的時候,唯恐得不到﹔已經得到了官職,又唯恐丟失掉。假若害怕丟失掉,便什麼壞事都能干出來。)
91、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摘孔子《論語》
(隻有女子和小人最難相處,親近了,他們說你不庄重﹔疏遠了,他們又會怨恨你。)
92、往昔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摘《論語》
(過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來的還是可能補回。)
93、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摘《論語》
(每天懂得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每月不忘記自己所已經掌握的,可以說是愛好學習了。)
94、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摘《論語》
(廣泛地學習,專心致志,懇切地求教,多思考當前的實際問題,仁德就在其中了。)
95、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摘《論語》
(君子給人的印象有三種變化:遠看庄重威嚴,接觸則溫和可親,聽講話則嚴肅不苟。)
96、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摘《論語》
(在重大節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節稍有出入則是可以的。)
97、仕則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摘《論語》
(做好了官,有余力就要學習,學習好了,有余力就去做官。)
98、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摘《論語》
(一個人固守道德而不能發揚光大,信仰主張又不能堅定不移,這種人有他不能算有,沒有他不能算無。)
99、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摘《論語》
(即使是小小的技藝,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對於遠大的事業恐怕有所阻礙,所以君子不去干這些。)
100、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為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為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摘《論語》
(子張問:“什麼是五種美德?”孔子說:“君子對人民施加恩惠,卻不耗費財用﹔使百姓勞苦,百姓卻無怨言﹔自己有所欲求卻不貪婪﹔安寧矜持卻不驕橫﹔威嚴卻不凶猛。”……子張又說:“什麼是四種惡行?”孔子說:“事先不經教育,犯了罪就殺頭叫做肆虐﹔不先告誡便要求有成效,這叫粗暴﹔發布命令遲緩,卻突然限期完成,這叫殘害人﹔同是給人賞賜,卻出手吝嗇,這叫隻進不出的財務衙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