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摘《論語》
(政就是正的意思。如果你能帶頭走正道,誰還敢不行正道呢?)
62、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摘《論語》
(如果名分不正理論上便講不通,理論上講不通,事情便辦不成﹔……因此,君子給某種事物起名字時,就一定要在理論上講得通,在實踐上就一定能行得通。)
63、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之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摘《論語》
(雖然熟讀了《詩經》三百篇,但讓他去處理政事,卻辦不好﹔派他出使國外,卻不能獨立地根據具體情況應對自如﹔這樣的人,讀的即使再多,又有什麼用處呢?)
6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摘《論語》
(隻要身居上位的人自己行為端正,那麼就是不發命令,下面的人也會照著去做﹔如果他的行為不正,即使發布命令,下面的人也不會服從。)
6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摘《論語》
(君子能夠協調左右但並不盲從附和,小人則隻會盲從附和而不能和他人和睦相處。)
66、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能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摘《論語》
(君子容易事奉,但要想討得他的喜歡則很難。以不正當的方式討他喜歡,他是不會喜歡的﹔但他在用人上,卻能做到量才使用。小人難以事奉,但要想博得他的歡心則很容易。如果以不正當的手段討他喜歡,他是會喜歡的﹔但當他用人時,則會求全責備。)
67、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摘《論語》
(在私利面前能夠想到道義,遇到危難能夠挺身而出,雖然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也沒有忘記平生的諾言,這樣就可以說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了。)
68、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摘《論語》
(君子以言論超過行動為恥辱。)
69、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摘《論語》
(有人說:“如果用恩德來回報別人對自己的怨仇,行不行呢?”孔子說:“這樣的話,你將用什麼來報答別人對你的恩德呢?不如以公正對待怨仇,以恩德報答恩德。”)
70、子曰:“賜也,女以予多學而知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摘《論語》
(孔子說:“端木賜啊!你以為我是一個博學強記的人嗎?”子貢答道:“是的,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個基本道理把它們貫穿起來的。”)
71、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摘《論語》
(可以同他交談卻沒有交談,這是錯過了人才。不可以同他交談卻要同他交談,這是白費口舌。聰明的人既不錯過人才,又不浪費語言。)
72、有殺身以成仁。——摘《論語》
(能犧牲生命來成全仁德。)
7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摘《論語》
(一個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鋒利的工具。)
74、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摘《論語》
(一個人若沒有長遠的考慮,便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75、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摘《論語》
(一個人能夠做到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就不會招致別人的怨恨了。)
76、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摘《論語》
(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處處要求別人。)
77、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摘《論語》
(自己不願干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78、小不忍,則亂大謀。——摘《論語》
(忍不住一時的小忿,就會毀壞整個大事。)
79、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摘《論語》
(有了錯誤而不能改正,那便是真正的錯誤了。)
80、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摘《論語》
(我曾經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去苦苦思索,結果沒有益處,還不如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