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胡鞍鋼:明確良治的標准更為重要

胡鞍鋼

2014年09月18日10:21   來源:《國家治理》周刊

原標題:明確良治的標准更為重要

  一個國家的現代化至少包括兩個最主要的方面:一是經濟現代化,如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和國防現代化﹔二是制度現代化,即實現國家基本制度現代化,並實行“良治”,確保國家利益最大化、全體人民福利最大化。

  國家基本制度建設與一個國家現代化的經濟建設有很強的關聯性和互補性。國家基本制度建設的目的,旨在為實現“良治”和“長治久安”創造制度條件、制度環境和制度功能。這包括五個方面的國家根本利益和目標:國家安全與領土完整﹔經濟發展與經濟穩定﹔社會公正與人類安全﹔政治清明與社會穩定﹔生態平衡與環境保護。國家基本制度可概括為八大機制:強制機制、汲取機制、共識機制、監管機制、協調機制、表達機制、整合機制、再分配機制,並為中國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

  良好公共治理的六大要素

  發展本身既是難得的機遇,也是巨大的挑戰。如何利用機遇,應對挑戰,或者將挑戰轉化為機遇,這取決於一個國家能否主動推動改革,實現良治(good governance)。

  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治理逐漸成為公共管理領域最流行的概念之一,也成為公共管理改革的重要手段和目標。與民主、人權等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容易產生歧義的概念不同,治理旨在尋求一個一般意義上的公共管理的范式,鼓勵各國政府、公共組織、私營部門和非政府部門積極參與到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中去,使得各國能夠分享在公共管理方面取得的經驗和教訓。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於2003年發起了治理項目,旨在同中國分享其成員國在這方面的專家意見,並展開政策對話。這是我所見到的國際上首次系統地對中國治理的分析和評價。這一項目是從政府整體系統和行業部門入手展開。針對整個政府體系,項目對預算處理、公共支出、稅務系統、公共服務、反腐敗斗爭、監管體系和政府組織結構方面的發展進行了考察並盤點了遺留問題。在部門方面,OECD回顧了中國在治理方面已經取得的成就,確定和分析存在的問題,總共涉及10個政策部門:勞動力、銀

  行業、競爭、知識產權、外國投資、統計、合作治理、農業、環境保護和高等教育。

  OECD公共管理委員會認為,良好的公共治理包含以下關鍵要素:

  法治,所有的行為和決策都是平等的,且僅以服從法律為基礎。

  問責,所有的政府行為、決策和決策制定過程需公開接受立法機關、民間團體和公眾——某些情況下甚至超國家機構的詳察。

  透明度,政府需願意並能夠通過提供信息和解釋來表明,政府行為和決策在多大程度上與其經可靠分析、明晰定義並協商同意的目標相一致。

  效率和效果,政府需為公民提供高質量且經濟的公共服務,並能夠監控和評估其成效。

  回應性,政府須具備能力和靈活性對各種變化迅速做出回應、廣泛征詢意見,並願意審慎反省自身的角色地位。

  前瞻性,政府能夠在現有的信息數據和政策發展趨勢的基礎上預見到未來的問題和矛盾,並根據未來的成本和可能發生的變化(人口、經濟、環境等問題)制定相關政策。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