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張佔斌:靠改革推動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發展

——解讀《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14年03月27日15:45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原標題:靠改革推動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發展

中國經濟的形勢現階段雖然逐步走向穩定,但下行空間並未完全遏制住,面臨著較大的困難與問題,這從2014年省級地方兩會均下調GDP增長目標可窺視端倪。當然,我們更應當看到我國經濟發展的潛力,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的協調推進,東中西區域發展的梯度布局和相互支撐,必將釋放更大的供給與需求。從國內大勢來說,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最主要的還是要靠改革,靠改革釋放紅利,靠改革調動活力,靠改革激發創造力,靠改革提升動力,靠改革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斷上新台階。

向經濟強國邁進,需要改革推進。提高國家發展質量和效益,需要改革推進。解決發展的突出問題和矛盾,需要改革推進。總體上講,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面臨很多不協調、不平衡、不可持續的復雜問題,沒有改革的推動,發展就缺乏動力和活力。

從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 《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以下簡稱《公報》)數據來看,2013年經濟社會發展比預想的要好,不僅避免了硬著陸,而且呈現穩中向好的態勢,成績來之不易。這是在我國處於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之中,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全球經濟增長乏力背景下取得的。所取得成績是與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強力推進改革,善於把握大勢,運用底線思維,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分不開的。同時也告訴我們,中國未來的發展主要靠改革的深入推動。

2013年中國經濟穩中有進、穩中向好

在全球經濟總體低迷的情況下,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一度加大。面對極為錯綜復雜的形勢,中央提出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政策思路,明確了要使經濟穩定地運行在合理區間的目標,採取既利當前、更利長遠的措施,向改革要動力,向結構調整要潛力,實現了經濟預期目標。

2013年初開始,中國經濟就遇到重大挑戰。國際上,世界經濟形勢依然嚴峻,發達國家尚未走出困境,新興經濟體增速普遍跌落。在全球經濟總體低迷的情況下,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一度加大,企業經營困難增多,財政收入增幅下滑,中央財政還曾出現多年少見的負增長,宏觀調控面臨艱難抉擇。面對極為錯綜復雜的形勢,中央提出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政策思路,明確了要使經濟穩定地運行在合理區間的目標,採取既利當前、更利長遠的措施,向改革要動力,向結構調整要潛力,實現了經濟預期目標。

經濟實現較快增長。《公報》顯示,2013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568845億元,實現7.7%的增速,與上年持平,超過年初確定的7.5%的預期目標。四個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分別是:7.7%、7.5%、7.8%、7.7%,雖然前兩個季度增速小幅回落,但全年經濟增速始終在7.5%—7.8%的合理區間內,最高增速與最低增速的差距隻有0.3個百分點,波動幅度明顯收窄。如何看待從一個高速增長的平台,逐步回落到現在的7%—8%之間的增長速度,學界和實踐層有不同的看法。一種看法認為,當前經濟下滑是周期性的,不管下滑幅度有多大,經濟增速最終還會回到原點。另外一種看法認為,這種下滑是規律性的,認為中國經濟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也就是說不可能再回到原來比較高的增長區間。看法的不同影響到對年度經濟數據的解讀,目前佔主導地位,能夠對決策層產生影響的是后者。我們認為,2013年我國經濟實現穩中有進、穩中向好,這是在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經濟環境下取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央加強對經濟工作的領導,積極創新宏觀調控方式,其中明確區間管理,增強了社會信心,穩定了社會預期,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持續低速的國際經濟環境下,作為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能實現7.7%的增速,這個增速是較高的,成績是難得的。我們不追求高速度,更不片面追求GDP,但合理的增長速度是需要的。經濟發展速度過快帶來資源、能源、環境壓力太大,事實上是不可持續的,轉方式、調結構也不容易推進。經濟發展速度過慢也不行,歷史和國際經濟表明,無論擴大就業還是提高收入,都需要一定的經濟增速作為支撐。所以說,2013年經濟發展所取得成績,是中央創新調控方式,確定經濟增長合理區間,引導社會預期的結果。

人民生活持續改善。《公報》顯示,2013年居民收入水平持續提高。農村居民人均收入8896元,比上年實際增長9.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增長7.0%﹔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11元,增長8.1%。除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略低於GDP增速外,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和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高於GDP。城鄉收入比為3.03:1,為10年來新低,說明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這是非常可喜的跡象。《公報》首次發布了城鄉統一的居民收入數據,更加准確地反映了全體居民收入分配全貌,這是城鄉發展一體化制度建立的結果,有利於人們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整體狀況。《公報》顯示,去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6%,漲幅與上年持平,低於預期目標。另外,2013年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7.7%,比上年下降1.6個百分點﹔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5.0%,下降1.2個百分點。這是中央堅持民生優先,按照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的結果。

就業增加較多。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就業增加對保持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民生改善始終至關重要,也是衡量一個經濟體是否健康的重要標志。經濟增長要保持在合理區間的一個重要考慮,就是要保就業。《公報》顯示,2013年末全國就業人員76977萬人,比上年增加273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38240萬人,增加1138萬人。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310萬人,比上年多增44萬人,全年就業人數保持了穩定增加。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5%,比上年末降低了0.04個百分點,失業率水平保持在較低水平。應當說,成績不小。但是城鎮登記失業率這個統計,隻能說明問題的某些方面,還不能真正反映真實的就業情況,如果可能,還需要繼續改進和完善就業方面的統計。

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公報》顯示,去年我國在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的同時,產業結構、區域發展、城鄉結構都有所改善。一是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2013年三次產業比重為10.0:43.9:46.1,第三產業首次超過第二產業,第一產業增加值比上年略微下降0.1個百分點,比重基本持平,而第三產業比重則明顯提高,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出現了歷史性的積極變化,這種變化不僅是消費結構升級不斷加快的客觀反映,也是產業政策不斷推進的結果。對此也有學者指出,第二產業下降說明我國經濟結構已部分轉型。從世界各國來看,無論是高收入國家還是中高收入國家,多數經濟體第二產業的增長率都是高於第三產業的。即使是美國、日本這些以第三產業為主的國家,仍然保持著第二產業增長率高於第三產業的勢頭。因此,應注意制造業的重要性。二是地區投資結構進一步改善。東部地區投資179092億元,比上年增長17.9%﹔中部地區投資105894億元,增長22.2%﹔西部地區投資109228億元,增長22.8%。中、西部投資額雖然仍低於東部地區的投資額,但增長速度均高於東部投資增長速度,這有利於縮小東、中、西部的差距,優化地區結構。三是城鄉結構也在優化。2013年末,全國大陸總人口136072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為73111萬人,比上年增加1929萬人,城鎮化率達到53.73%,提高1.16個百分點,新型城鎮化平穩推進。

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公報》顯示,2013年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有比較好的表現,一是勞動生產率穩步提高。全年國內生產總值與全部就業人員的比率為66199元�人,比上年提高7.3%。二是企業利潤穩定增長。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62831億元,比上年增長12.2%,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15194億元,增長6.4%,股份制企業37285億元,增長11.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14599億元,增長15.5%﹔私營企業20876億元,增長14.8%。三是資源、能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高。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121立方米,比上年下降6.5%。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68立方米,下降5.7%。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7%。這些成績雖然是初步的,但趨勢性發展的勢頭,值得重視,令人鼓舞。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張佔斌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