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所取得成績主要靠改革
2013年我國的發展成就,是在比較復雜國內外形勢下,又沒有採取大規模刺激經濟的情況下取得的,很不容易。總的看,是依靠市場對資源的配置,是沒有后遺症和副作用的增長。取得這樣不錯成績的原因很多,但主要還是靠改革。
去年我國能夠取得上述成績,是在比較復雜國內外形勢下,又沒有採取大規模刺激經濟的情況下取得的,是不容易的。總的看,是依靠市場對資源的配置,是沒有后遺症和副作用的增長。取得這樣不錯成績的原因很多,但主要還是靠改革。
改革調控方式,保持經濟運行處於合理區間。什麼是合理區間,就是既不沖出上限,又不滑出下限。上限就是防止通貨膨脹,下限就是穩增長、保就業。對於長時間習慣了經濟高速增長,習慣了政府配置資源,2013年無疑是一個充滿挑戰的年份。去年二季度,我國經濟增長速度跌至7.5%,國內外一些研究機構預測,中國未來幾個季度的經濟增速會持續下滑,更有經濟學家認為,未來3年裡,中國的季度經濟增長會降至3%。面對較大的經濟下行壓力,中央政府有兩種選擇:一種選擇是用短期刺激政策推動經濟增長,比如擴大財政赤字,增加貨幣投放﹔另一種選擇則是通過推進結構調整和改革創新促進經濟增長。用李克強總理的話講:就是咬緊牙關、頂住壓力,創新宏觀調控思路,採取了第二種選擇。2013年明確了經濟運行的合理區間,確定了穩增長、保就業的下限,即GDP不低於7.5%和防通脹的上限CPI不高於3.5%,給市場一個明確穩定的預期。隻要經濟運行處於合理區間,就盡量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穩定性,著力調結構、促改革,挖掘經濟發展潛力。同時,做好政策准備,一旦經濟滑出合理區間,就相機而動。事實証明,創新的宏觀調控方式是有效的,維護了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通過促改革、調結構激發市場活力的政策取得了很好效果。
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向地方和市場簡政放權。新形勢下,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從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規模擴張為主,逐步轉向創新驅動和提高效率為主,更需要政府進一步轉變職能,為市場主體充分發揮作用騰出空間,以增強全社會的創新活力。政府職能轉變最好的突破口,就是簡政放權。2013年國務院各部門共取消下放334項行政審批事項,地方政府也加大簡政放權力度。還對投資體制進行了改革,修訂政府核准投資項目目錄,由中央核准的項目數量減少60%。對工商登記制度進行了改革,注冊資本由實繳制改為認繳制。通過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特別是通過深化行政審批事項改革,向市場、向社會、向地方放了很大一批權利,大大地激發了市場主體的活力和地方政府的動力,激發了社會投資的熱情,增強了企業的發展信心。全國新注冊企業、個體工商戶大大增長,民間更是掀起了投資的熱潮。實踐証明,通過減少行政審批、簡政放權改革,這些措施,不僅激發了市場活力和經濟發展內生動力,而且成為我們頂住經濟下行壓力、促進經濟穩中向好的關鍵一招。
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改革創新體制機制。經濟結構不合理一直是影響我國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不高的主要根源,突出表現在需求結構失衡、供給結構不協調、要素利用效率低下、環境損害大、空間布局不夠合理等方面。這些問題大多數是長期積累而成的,也與不合理的體制機制和制度安排有著密切關系。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必須破除體制機制的弊端。2013年,政府從調整制度安排入手,加快了結構調整的步伐。如出台措施消化過剩產能。在這方面,充分利用國際金融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積極推進產能過剩行業調整,堅決遏制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同時,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支持服務業新型業態和新型產業發展,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扎實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又如推進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把鐵道部變成了鐵路總公司,既實現了政企分開,也使鐵路作為企業可以在更大范圍內融資,讓社會資本進入。建立多元化籌資機制,加大棚戶區改造、城市基礎設施特別是地下管網等薄弱環節投資。通過這些舉措,服務業得到快速發展,產業結構、區域協調性和城鄉結構都得到了一定的優化調整。
讓城鄉人民分享改革紅利,改善民生進一步促進改革。改革開放,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許多舉措同時也會增加有效供給和需求,進而帶動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改革。同時,經過改革生活得到改善的人民,會進而激發改革的熱情,加大對改革的支持力度,進一步促進改革。新一屆政府通過持續加強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公租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既增加了有效供給,又拉動了內需。針對持續發生的大范圍霧霾天氣的嚴峻形勢,推出了系列大氣污染治理辦法,倒逼產業結構調整,催生促進了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不斷推進的養老、醫療和社會救助等制度建設,進一步催生和促進了銀發產業、健康產業的發展。
相關專題 |
· 張佔斌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