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專家:中國怎樣才能走出精神沼澤

公方彬 公 澤

2014年02月19日13:51   來源:人民網-人民論壇

原標題:中國怎樣才能走出精神沼澤

  西方國家媒體有一種觀點,中國的經濟高增長是中國政權合法性的主要支撐,而近幾年經濟高增長的放緩,必然引發相關質疑,更直接的是導致社會不穩定因素的增加。的確,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已經習慣把GDP的增長、人均收入的增加作為政績的最重要考量指標,同時作為人民生活水准的重要乃至唯一標准。這個尺度真的科學嗎?真的是反映社會態勢和走向的晴雨表嗎?換言之,在經濟總量年年增大,人均收入年年提高的背景下,我們的幸福感相應提升了嗎?如果沒有,又是為什麼呢?類似問題若不能作出科學回答,我們必陷入困境。

  社會穩定度決定於社會公平度

  英國諾丁漢大學的理查德·威爾金森教授發表了一個關於社會公平與社會問題的研究成果,他通過整合大量歐美亞主要發達國家的數據,將不同國家的社會健康程度的指標(綜合考量人均壽命、教育程度、嬰兒死亡率、自殺率、暴力犯罪率、青少年早孕、社會互信程度、精神疾病等等),與這些國家相應的人均收入做回歸分析,發現無法找到任何明顯的人均收入與社會問題嚴重程度的相關關系。而后,他將這些指標與社會平等程度(比較社會最富裕的20%與最貧困的20%的收入差)再做回歸分析,發現社會越不平等,其社會問題越嚴重的正相關關系。而且,社會平等對社會底層影響最大。威爾金森教授對這個結果的解釋是,社會差距的拉大,使得人們對優劣的認知更為敏感,人們會更加在意他們在別人眼中的形象和地位,這種社會心理會導致社會地位競爭加劇和消費主義的盛行,進而導致人們產生各種精神壓力和不安全感,同時宏觀上也會滋生各種社會問題。

  雖然整個研究使用的都是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的數據,但是這個研究成果對中國有著極強的啟示意義。改革開放伊始,社會均衡被“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規則打破,比較差異引發的優越感和自卑感將越來越多的人帶入漩渦般競爭之中。正如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所說,資本主義精神是具有極強傳染性的,一旦均衡被打破,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被困在這“鋼鐵牢籠”中。而當這種競爭由貧富差距的拉開而加劇,人們對社會地位和他人看法的敏感性愈發提高,社會地位便由成就、財富的附屬品變為主動獲取,搶奪直接利益,由此導致社會學家范伯倫所定義的“炫耀性消費”(廣義上來講,我們常說的炫富、“拼爹”都是這個定義的變體),以及社會的急功近利和浮躁。食品供應商可以昧著良心銷售問題食品、飲品,建筑商可以偷工減料建成“豆腐渣”、“樓脆脆”,工廠可以追求利潤最大化而忽視工人權利和環境問題。

  不僅是商業活動,整個社會的參與者都會被籠罩在這種心態之下,從諸如插隊加塞、找關系走后門到官員腐敗,戴名表喝名酒,都是從根本上對社會公平的輕視而導致對社會地位及其獲取方式的認知錯誤所造成的。在這樣的慣性作用下,如果不能實現價值觀引導上的突破,而僅以曝光和懲罰作為治理措施,隻能是治標不治本,無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