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第四章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

季明

2014年02月13日13:29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理念中,隻有那些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求、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神相契合並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基礎的價值觀,才能稱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我們認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與人的全面發展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

一、“富強”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首要追求目標

“富強”,即民富國強。中國在追求富強的道路上,歷經種種艱辛。鴉片戰爭以來,積貧積弱的舊中國社會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一步一步淪為西方列強爭相宰割的對象。19世紀中后期,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為代表的洋務派,率先進行了“自強求富”的嘗試,在“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1894年,甲午戰爭徹底擊碎了國人的富強美夢,實踐証明:洋務運動並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其后,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和以孫中山、蔡元培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也進行了挽救民族危亡、追求富強的探索,終因其軟弱性和不徹底性而歸於失敗。

中國共產黨人前仆后繼,拋頭顱洒熱血,領導全國人民歷經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建立了社會主義新中國,從而在探索富強的道路上有了更多的嘗試。毛澤東指出:“我們的目標是要使我國比現在大為發展,大為富、大為強。”鄧小平強調:“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更不是共產主義。”2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還把共同富裕上升到社會主義的本質層面。在新的歷史時期,胡錦濤進一步要求:“中國共產黨人要堅持以興國為己任、以富民為目標,走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堅持走科學發展的道路,不斷出台惠民、富民的政策,人民群眾越來越富裕,國家經濟實力越來越強大。黨實施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帶領人民艱苦奮斗,使國民經濟從一度瀕於崩潰的邊緣發展到2010年總量躍至世界第二、出口總額世界第一,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從2008年開始,由美國引發的金融危機開始在全球范圍內蔓延,國際金融市場急劇動蕩,實體經濟遭到重創,全球經濟尤其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呈現嚴重的衰退跡象。與資本主義體系在危機面前的窘迫境況不同,社會主義中國在金融危機面前表現出從容的應對態度和強大的應對能力。我們黨和政府把保增長、調結構、促民生作為中心任務,果斷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推出4萬億元的一攬子振興計劃,立足擴大內需,立足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立足改善民生,在外貿出口大幅萎縮的情況下,在全球率先實現經濟形勢總體回升向好,不僅保証了國內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穩定,也對世界經濟逐步擺脫危機做出了重要貢獻。聯合國報告顯示,2009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50%,成為世界經濟觸底反彈的新引擎。

把富強列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要求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要進一步倡導科學發展,把人民群眾的共同富裕和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作為經濟發展的首要目標和衡量標准。當前,我國發展呈現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最重要的有這麼三條:第一,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同時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第二,協調發展取得顯著成績,同時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突出﹔第三,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同時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還有相當數量。這些情況表明,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懈努力,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都發生了意義深遠的重大變化,但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們必須始終保持清醒頭腦,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科學分析我國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新機遇、新挑戰,全面認識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道路,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理論書庫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